校长需有国学修养提起国学,有人就想到经、史、子、集,或就联想到中国古文的之、乎、也、者。以为国学就是老古董,没有当今的网络语言时髦。这是一种误解。中华民族古人创立的学问,是具有本土意义的国学。这是国学之基础。中华民族今人创立的学问,是具有非本土意义的国学。这是国学之发展。国学不是一家,而是诸子百家。因此国学研究,也需要百家争鸣。仅就教育学而言,孔子主张“以德育人,有教无类”;老子注重“道法自然,为而不争”;庄子是“逍遥自在,解放思想”;孟子则是“爱人者,人恒爱之”;荀子则强调“青出于蓝,胜于蓝”校长研读国学经典应当有选择、有重点,同时继承发展1.基本教材:《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2.经典教材:《论语》、《孟子》、《大学》、《中庸》;3.必修教材:《学记》、《劝学》、《乐记》、《师说》;4.选修教材:《九章算术》、《数书九章》、《黄帝内经》、《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等等。校长应当研读的也需要有当今国学。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和实践、晏阳初先生的平民教育理论和实践、蔡元培先生的美育理论和实践、鲁迅先生的现代文学、华罗庚的科普数学著作、钱学森的大成智慧学等等,都是国学基础之上的发展。我们教师也要勇于自反、自强、自律、自创。《学记》强调:“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应当自我反思,自强不息。对现代的教师,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理当加上“研”。教学是艺术,艺术就要追求美,求美就要创新。可以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研然后知美。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知美,然后能自创也。故曰:教学研相长也。国学研究是一个广阔的领域,不仅“文学”、“哲学”是国学之精华,而且“科学”、“数学”也是国学研究不可忽视的一大部分。校长有国学修养,就有可能在十年后使自身、学校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