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说课稿库尔勒市第七小学徐丽丽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我准备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准备、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八个部分完成说课。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P27——30页。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单元的第一节内容。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的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为进一步认识其他立体几何图形和学习有关计算打好基础。本课时的内容主要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为后面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做准备。3、教材的编排教材首先借助生活的场景,让学生辨认长方体、正方体,然后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见过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物体。接着,再呈现长方体、正方体的几何形体,从而认识顶点、面、棱。对于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的学习,教材没有采取直接告知的形式,而是设计了一个探索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归纳总结出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为了使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有更清晰地了解,教材还提供了一个表格,引导学生对发现的特点进行整理,在整理和比较的过程中,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知道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二、说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低年级已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已能识别出长方体、正方体在前面几册又逐步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的特征及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为本课时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同时,通过前几年的学习,学生已有一定的听讲、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为本课时学习提供了经验支持。但是由于学生是初次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图形,空间观念比较差,所以教学中要在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上下功夫,主要让学生在动眼、动手、动口、动脑、动耳中自主探究新知,在探索中获取成功体验。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在这一学段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特点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我拟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观察、分类、操作、讨论等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掌握长方体的特征,了解长方体、正方体各部分的名称。[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自主探索、讨论交流、实践操作等活动,建立立体图形的表象过程。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能力。2、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应用意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合作中培养协作的精神,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和数学交流能力,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四、说教学重、难点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水平和教材内容,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征,认识其长、宽、高。教学难点是形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五、说教法、学法1《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所以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我决定在教学中采取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等方法,采用小组合作、动手操作、讨论交流等方式进行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通过观察、操作、讨论、归纳等方法主动获取知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重视学生获取某些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重视学生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让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指导学生学会下列学习方法:1、学会运用“动手操作——观察发现——归纳总结”的方法学习知识。2、学会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倾听别人发言等方法获取知识。六、说教学准备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且应用于生活。数学学习的本质是学生的再创造。为此,课前布置收集长方体、正方体纸盒作学具,教师准备长方体、正方体模型(含有特殊长方体),长方体铁丝框架作教具,并用多媒体、实物投影仪辅助教学。采用多媒体、实物投影仪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