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小事入奇文小小鸭蛋寄情怀----《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设计理念本文的立意和表达的鲜明特色,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丰富写作技巧都是难得的学习范本。但是学生对本文平淡有味的语言特色和闲适自由的语言风格比较陌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由于时代的变迁和地域文化的差异,学生深入理解本文作者平实语言背后寄寓的深挚情意,也需要教师善加诱导和点拨,才能入情入境。教材分析《端午的鸭蛋》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本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文章涉及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以及民间艺人逸事,文笔生动,妙趣横生。本单元编辑意图是让学生关注各地的民俗,了解民间文化,并通过这些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去感受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端午的鸭蛋》十分典型地体现了汪曾祺散文“小叙事”的特点。文章信笔写来,从容闲适;文笔自然生动,语言平淡有味。所写内容虽然简单,但作者灌注深情于文章,写出了其中的人生滋味。善于在平实的生活中发现诗意的美,这正是汪曾祺散文的一大特点。细读此文,在欣赏作者优美语言的同时,还可以品味到日常生活的动人底蕴。教学目标1.了解端午风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2.品味本文语言,学习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风格。3.体会故乡情结,感受日常生活的无限乐趣。教学重点品味本文语言,学习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教学难点体会故乡情结,感受日常生活的无限乐趣。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流程一、介绍作者,导入新课由端午节导入,说说自己家乡的风俗。我有人在几十年后还能对家乡端午的风俗记忆犹新,他是中国最后一位纯粹的文人,最后一个士大夫。你知道他是谁吗?(汪曾祺)今天我们就跟随汪曾祺的脚步走进他的家乡——高邮,感受他家乡端午的风俗,品尝他家乡《端午的鸭蛋》。二、朗读感知课文说鸭蛋要想好好品味一篇文章,必先扫清字词障碍。速读课文,勾画出你认为应该积累的字词。(多媒体显示生字词)1.作者围绕“鸭蛋”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内容?交流:端午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三、赏读品味语言悟乡情活动一:在这些特有的风俗中,作者为什么只对小小的鸭蛋感兴趣?这其中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你从课文二三段文字中概括鸭蛋的特点,并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交流:历史悠久质细油多蛋白柔嫩通红双黄小小的鸭蛋饱含了作者童年美好的回忆,寄托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平凡之物蕴雅趣,日常之语传真情,这就是汪曾祺散文的魅力所在。活动二: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从文中找出体现上述语言特色的语句,读一读,品一品。1.平淡而有味。“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2.口语化。“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3.地方方言。“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白嘴吃也可以”。4.文言句式。“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指导学生读出味道)活动三:汪曾祺的散文中极少流露出大喜大悲、一惊一乍的情感,平淡闲适的语言表达多用陈述句。可是作者在本文中提到家乡的鸭蛋,居然用了六七个感叹句,这与他一贯的行文风格不大相同。试着从文中找出使用感叹号的句子,读一读,品一品,体会其中所表达的强烈感情。(学生找到句子,读出味道)1.“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故乡鸭蛋声名远播,令人肃然起敬,引以为豪。)2.“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别人由不以为奇到惊奇不已,说明双黄鸭蛋的魅力。)3.“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在作者的心目中,家乡的一切不止鸭蛋,其他也都是美好的。用孩子气的口吻来维护家乡的名誉,幽默风趣。)4.“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只有对比,才分高下。还是家乡的鸭蛋最好!)5.“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