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春的教案一、导入新课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份礼物,请看对联,上联是:“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下联是:“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请大家猜猜出这支女儿花的芳名是————李清照(学生回答)对,正是这位宋代婉约派女词人,以她卓尔不群的气质与横空出世的才华,在中国古典文学的阆苑中独树一帜今天我们就要走近这位旷世才女,拾起从她衣袖中飘落的一瓣春花,轻嗅她的芬芳,倾听她的叹息二、朗诵文本,体会情感1、听读课文3、学生自由朗读:4、齐读课文,问:你感受到这首词流淌的是怎样的感情,能用《武陵春》中的一个词语表达么?“愁”(板书)三、品味上片1、词的上片哪句话最直接地抒发了这种愁情?“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学生回答)(板书:直接抒愁,)2、我们知道人在最激动的时刻,常常借眼泪来宣泄内心的痛苦,苏轼因梦见亡妻而“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柳永因和爱人分别而“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而李清照呢?李清照欲语泪先流又是为何呢?找出原因生答:“人非”(丈夫去世)资料助读:相关的写作背景:国破、家亡、夫死、文物丢失北宋败亡后,李清照于建炎元年(1127)来到南方,故乡青州陷于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被焚毁。建炎三年(1129)丈夫赵明诚病故之后,金人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各处流亡。绍兴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武陵春》词。这时她已经53岁,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这首词中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生活片段和思想感情。3、、事事休啊,什么叫事事休?[万事皆休],她感到万事皆休,表现在行动上呢?哪句话?[日晚倦梳头],请再读一遍,你会把重音落实到哪个字上?[倦],倦的本义是疲倦,懈怠,你认为在句中还是这个意思么?梳头是人物的动作,是生活中极常见的极细微的动作,而对梳头的懈怠,代表着对生活的什么态度?[讨论小结]:倦是身心的疲乏,是对生活的放弃,绝望!词人用生活中极小的细节传达了内心的悲愁!(板书:细节传愁)4、、想起曾相亲相爱的丈夫,想起了美满的生活,怎么不令人流泪。可又是什么勾起了六年前的生离死别,是谁让本已悲凉的心海又泛起苦涩的愁波?触动这份愁情的是什么?李清照见到了什么才“泪湿衣襟”?[风住尘香花已尽],能描述一下这个景么?[风停了,花都凋零了,连泥土也都沾上了花香],词人说“物是”景物依旧,那么我们不妨拿起她早年写就的《如梦令》作一番比照,看看是否能够印证“物是”,请一位女生朗读,其他同学划出与“风住尘香花已尽”相类似的词语[女生朗读]问:相似点在哪里?讨论小结:《如梦令》表达的是对大自然、春天的热爱与不舍,语气轻快。。但是《武陵春》暮春的景色却更多的勾起了词人伤痛,[板书:触景生愁]春天依旧落花依旧,可国已不成国,家也不成家,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人都随落花而逝,因此当词人道出“物是人非事事休”时,其愁其哀是何等沉痛!让我们齐读上阙,传递出词人因景而生愁和物是人非的沉痛之情来。四、品味下片1、词的下阕,我们发现李清照的心情似乎发生了转变,请一位同学朗读下阙找出能体现词人心理变化过程的词语生答:闻说、也拟、只恐闻说什么意思?——听说听说什么?听说双溪的春天还好,花可能还没有全凋谢,春景不错这个消息对于李清照来说是好是坏?好此话怎讲?为什么是好消息呢可以去赏春,去散心小结:对,去散心,去排遣内心沉痛之愁心动了么?心动了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来:也拟,也打算用什么方式排遣忧愁?——泛舟“泛舟”的“泛”字能表现什么的心情?舒适悠闲作者在泛舟之前加上也拟,表明她也希望排遣忧愁,达到悠闲舒适的境界,可是计划实行了么?——没有.何处可见?——“只恐”,担心的意思,表明词人又打了退堂鼓,还是没去成小结:“闻说”给李清照的黑暗世界带来了光明希望,也拟传达了词人对光明的向往,词的感情调子在这里有所昂扬,我们的心情仿佛也欣喜了许多,但是“只恐”一词又把我们的希望欣喜打破,将词人再次拉回了愁苦的深渊感情一波三折,起伏跌宕,所以我们朗读时前两句可以读出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