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二0一五年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6页。考试时间60分钟。共50分。2.答题前,考生务必先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和座号,然后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本人的姓名、准考证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3.答第Ⅰ卷时,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答题卡上相应题目的答案标号,如需改动,必须先用橡皮擦干净,再改涂其它答案。4.答第Ⅱ卷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务必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内作答。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Ⅰ卷(选择题共20分)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每小题1分,共20分。)1.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一书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的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A.统一度量衡和货币B.焚书坑儒C.修筑长城D.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答案】D【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点是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材料行和运用教材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解析】很显然,“虽死犹存”肯定的是秦的某种政治措施或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统一度量衡和货币是经济措施,焚书坑儒秦是文化措施,修筑长城军事措施,A、B、C三项错误。秦朝所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对巩固国家统一影响至巨,至今依然影响巨大,故本题的正确选项是D项。2.认知和探究历史地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右图反映的是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第1页【答案】C【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点是三国鼎立,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和知识识记能力,难度不大。【解析】从图片看,该战役发生在长江流域。巨鹿之战、官渡之战都发生在黄河流域,A、B错误。赤壁之战发生在今湖北省境内,淝水之战发生在今安徽省境内。从图片看,长坂、江陵、夏口都在湖北省境内,可知该场战役为赤壁之战。本题的正确选项是C项。3.下图是隋朝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轴,图中的①②③代表相关的历史事件,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①隋朝建立②隋灭陈,统一全国③开凿大运河B.①隋灭陈,统一全国②隋朝建立③开凿大运河C.①开凿大运河②隋朝建立③隋灭陈,统一全国D.①隋朝建立②开凿大运河③隋灭陈,统一全国【答案】D【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点是隋朝历史,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识记能力,难度较小。【解析】根据教材内容,隋朝建立于581年,灭陈于589年,大运河开建于605年,故本题的正确选项是D项。4.下列史实能够反映唐朝中外文化双向交流的是①鉴真东渡②唐太宗被尊称为“天可汗”③玄奘西行④遣唐使来华⑤陕西西安出土的唐代大食旅行者陶俑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⑤C.①③④⑤D.①②③⑤【答案】C【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点是唐朝的对外友好往来,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识记和辨别能力,难度较小。【解析】注意题干中“中外文化交流”,而唐太宗是被国内少数民族尊称“天可汗”的,不属于中外交往,②错误,本题的正确选项是C项。5.科技文化发展水平是一个时期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下列各项成就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资治通鉴》编成②雕版印刷术的发明③“麻沸散”的研制使用④《齐民要术》的问世A.③①②④B.③④②①C.④③①②D.③②④①【答案】B【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点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识记和运用能力,难度较小。【解析】《资治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雕版印刷术始于隋朝,“麻沸散”为东汉末年华佗所创,《齐民要术》为北魏官员贾思勰所著,故本题的正确选项是B项。第2页6.某历史兴趣小组收集了下面这样一组图片进行探究学习,你认为他们学习的主题应该是A.宋代海外贸易兴盛B.民族政权并立C.宋代商业繁荣D.宋代民族融合【答案】C【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点是宋代商业的发展,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和运用教材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解析】左侧图片是一个出售针线的小店铺,中国两幅图为交子,右幅图为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它们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宋代商业的发展,C项正确。图片反映的是国内商业发展,B项错误。三则材料反映的是经济现象,B、D错误。本题的正确选项是C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