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研究报告——民族区域自治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一、教学规划及方案(一)学情分析初三的学生在认知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体会和分析事物的能力也比较强了,对于民族团结,他们也能够有很好的理解。通过一些案例,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加强对民族团结和基层群众制度的理解。(二)教学内容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一框位初三思品第二单元第二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第三框内容,刚开始我确定以一课时为教学内容,从各民族创造的不同文化入手,让学生知道中华文明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民族区域制度,体会中华一家亲。具体教学流程为:1.读图和贴图游戏,了解我国民族分布的特征首先,出示班级集体照片,引出课题。其次,讨论我国有哪些民族。(利用贴图的游戏,使学生在活动中了解我国的56个民族)并介绍一些少数民族的服饰及风俗习惯。最后,通过小组讨论,使学生了解一些少数民族的分布区域。2.通过故事,感受民族一家亲的温暖教师讲述“情同手足”的故事,56个感受民族团结互助,情同手足,亲如一家。3.在地图上找出我国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分析为什么设立自治区?有什么意义4.我国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和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是什么?5.基层群众自治有什么意义?6.同唱《爱我中华》,感受民族大家庭的温暖让学生一同唱歌曲《爱我中华》,教师进行总结:我们每个人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各族人民亲如兄弟,情同手足,我们56个民族共同团结,才能使祖国这个大家庭发展的更好,才能使我们的大家庭越来越温暖。(三)课堂观察的重点与工具设计我把全班学生分成6到8组,每组由一位老师负责观察,主要观察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是否被调动起来,是否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以及他们的举手次数和发言次数。再将以上观察大的信息,填入“课堂参与度观察表”,最后任课教师可根据每组观察教师在表中填入的信息,来评估这节课是否取得很好的效果。二、教学方案的实施与改进(一)第一次课堂简述在教学过程中,并作了大量的备课工作,准备了很多图片和视频,但经过一次试讲后,效果很不好,学生的积极性没调动起来,并且让他们觉得很无趣。(二)群体研讨意见概述经过学校领导和同事的一起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我在上课中存在以下问题:1.分组活动次序混乱。试讲课中,在前两个教学环节中,我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讨论我国有多少个民族,并把每个民族写在一朵小花上,帖到黑板上,小组内并没有分工,学生们手忙脚乱,没有取得和好的合作效果。2.教学中案例的应用存在问题。在实践课中,我用书中故事“情同手足”作为案例,体现民族一家亲的思想。后经过各位老师的讨论,觉得既然我们想用案例法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只用一个案例,数量明显不够,并且觉得案例应该放在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当中,更能突出重点。4.除了上述几个比较大的问题外,还有很多需要我再改进的地方,比如我的PPT制作技术需要学习;我上课过程中讲话的语调过于平静,应该再多一些激情;在案例后的问题设置上还需要更好的斟酌,以引发学生更深入的思考;课堂时间的控制不是很好等。(三)第二次课堂进程简述与反思1.授课内容更改后,经过重新备课和安排,使课程内容更加丰富,不那么枯燥了,在上课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比试讲的时候提高了很多,从课堂效果来看,更改的内容比较连贯,重点突出,更能使学生体会到我们多民族大家庭的温暖。对于选课这一点使我深有体会,原来课程内容对于一堂较成功的课来说,是那么重要。2.小组活动方面,在实践课和改进课中,我对小组成员进行了具体分工,由小组长负责统筹指挥并组织纪律,有同学专门负责记录,有负责发言的同学,学生的积极性更高了,大部分同学参与到了活动当中,并且他们很开心,使小组活动也更有效了,也节省了很多课堂时间。3.案例的利用和课程内容顺序安排方面,在改进课中,我又添加了“异地育秧抢时机,民族互助渡难关”的视频,列举西藏自治区取得巨大成就的材料,体会民族自治制度的优越性,通过对口援疆的材料,体会新型民族关系。并将第一和第二两部分内容顺序调换,先了解案例,再了解各民族的名称及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