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也许是对明清历史的最好写照。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中国传统农耕经济高度发展,无限繁荣,只可惜已然落后于世界发展大势。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的画卷,去感受那古老帝国的彷徨。体味近代前夜中国的危机!第2课时近代:近代前夜:指中英鸦片战争开始(1840年)到南京国民党政权覆亡(1949年)这中间的一段时间。明清(鸦片战争前)。思考:近代前夜的危机表现在哪些方面呢?重农抑商1.清朝前期,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在全国范围内仍占主导地位。2.尽管社会上早已出现“工商皆本”的观念,但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雍正祭祀先农坛图(局部)清道光二十一年商人纳税收据清乾隆十九年江浙盐运使司发给商人汪岫云的运销执照工商业不能生产粮食,且与农业争劳力;工商业发展容易滋生奢华、浮夸、攀比之风,败坏社会风气;跨州县招募矿冶工人,容易给社会管理带来隐患。强化了自然经济形态,导致大量商业资本投向土地,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土地兼并;影响了农产品和手工业品的流通;影响了商业资本的积累,阻碍了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压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拉大了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差距。①经济上:有利于稳定农业人口,推动农业发展,从而巩固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②政治上:有利于安定人心和对农民的控制,进而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封建国家的政治稳定。重农抑商积极作用:古代社会的前期起积极作用为主:消极影响:古代社会的后期起消极作用为主:长期的重农抑商政策,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尤其是到了明清时期,它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而阻碍了社会的进步。闭关锁国严格限制绝对禁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商来华贸易海禁政策:闭关政策:严格限制(不是禁绝)对外贸易,即只准在“公行”中进行,对外人在华的活动采取了严格限制的措施。指明清两代严禁私人出海贸易,即“片板不得下海”,对外贸易在官方主持下进行(郑和下西洋)。“闭关锁国”的含义“闭关”原指关闭城门,后来引申为断绝往来;“锁国”指像锁门似的把国家关闭起来,不与外国往来。“闭关锁国”指明清统治者严格限制对外贸易,禁止同外国互通有无的一种对外政策。请同学们阅读课文23—24页,思考:“闭关锁国”政策实行的原因、表现和影响?自主学习1.原因:①清朝统治者以“天朝上邦”自居,自认为无需同外国通商买卖。②防范外国人的侵略和沿海居民集中力量抗清,,因此闭关自守,严格限制对外贸易。2.表现:①清初,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擅自出海贸易。②清统一台湾以后,开放了泉州、厦门、宁波和广州四处通商口岸,对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作出严格限制。③后来,英国商船企图在宁波建立长期的商业据点,清政府下令只开广州一处通商,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广州十三行负责承销外商进口货物,代外商收购中国出口商品,代表清政府管理外国商人。3.影响:①在抵御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方面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②不能从根本上扭转中外力量对比,而且作茧自缚,限制了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使中国更加闭塞、停滞,远离世界发展潮流。资料1:乾隆末年,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第一位,人口占世界1/3;农业、手工业、贸易、城市发展等都居于世界先进水平;对外贸易长期出超。资料2:乾隆帝在答复英国使团通商的请求时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英使马戛尔尼邀请大将军福康安观看自己随行卫队的欧洲火器操法,福康安却说:“看亦可,不看亦可。这火器操法,谅来没有什么稀罕!”合作探究(3)图5—35透露了怎样的信息?康乾时期中国实力强盛,传统的自然经济比较稳定,经济总量世界领先,对外贸易长期出超。统治者的狂妄自大心理清王朝周边形势险恶,西方殖民扩张的触角已经伸向中国。(1)资料1说明了什么?(2)资料2说明了什么?①清朝统治者以“天朝上邦”自居,自认为无需同外国通商买卖。②防范外国人的侵略和沿海居民集中力量抗清。综合课文和上述资料提供的信息,说说清朝政府实行闭关锁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