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的有效策略王来红[内容提要]: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生活化,是指幼儿园教师将数学教育与幼儿生活不同程度地结合,将幼儿的生活不同程度地纳入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之中。本文通过日常生活、游戏情境、区域活动、教育活动四个途径,引导幼儿亲自操作体验,满足幼儿自我探索的愿望,主动获得相关的数学知识。结果表明,对小班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有效策略的探究,大大提高了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幼儿更轻松地领悟数学的抽象关系,学会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有关问题,从而真正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一、问题提出: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生活化,是指幼儿园教师将数学教育与幼儿生活不同程度地结合,将幼儿的生活不同程度地纳入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之中。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生活化可以帮助幼儿解决数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学会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有关问题,从而使幼儿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由于小班幼儿在认知过程中,容易受外界事物和自己情绪的支配,无意识记忆占优势,常常在无意中记住一些事物,而有意记忆的内容反而记不住;同时,教师充分学习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关键经验,了解小班幼儿掌握数量关系的学习内容包括:1和许多;比较多、少、一样多;手口一致地点数;会按数取物等。可见,数学的学习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是比较枯燥的、抽象的。因此,小班数学活动宜生活化、娱乐化,让幼儿在日常生活、游戏中有意无意地亲近数学,愉快地步入数学世界。二、教学策略:(一)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幼儿建构对数量的感性认识在日常生活中,随机地引导幼儿学习数学,能使幼儿在没有思想负担的情况下,自然、轻松、愉快地获得一些粗浅的数学知识,从而有利于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幼儿园的日常生活包括盥洗、餐点、睡眠等,教师可以结合这些活动让幼儿逐步感知数学知识。如在盥洗时可以引导幼儿观察对应现象:一只杯子下面对应放一条毛巾,1个小朋友用1条毛巾,并知道小朋友和毛巾是一样多的,但如果有位小朋友没有来,就会出现小朋友少、毛巾多的情况。吃点心时,教师可以请幼儿数出自己盘子里点心的数量。有一次吃樱桃西红柿,教师先请幼儿数出自己盘子里樱桃西红柿的数量,然后问他们每人有几个,如果再给1个是几个。当幼儿回答正确时,教师就奖励他1个。餐点结束后,教师可以要求幼儿学会按顺序做事:依次把自己的水杯、盘子、毛巾放好;午睡时穿脱衣服,教师可引导幼儿数数自己穿了几件衣服、几条裤子,从中渗透数数的内容。开学初,当幼儿带来各种玩具时,教师有意识地告诉幼儿这些都是玩具,每个人有1个玩具,小朋友有许多玩具,从中渗透“1和许多”的概念。带领幼儿外出游览公园时,教师可以让幼儿数数公园里有多少花,当幼儿无法数清时,可以让他们用“许多”来表示,并请他们寻找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也有“许多”,如有许多的水杯、桌椅、毛巾、玩具等。幼儿生活在充满数学内容的环境中,数学启蒙教育的契机随处可见,如水果店里有各种各样的水果,先请幼儿区分水果有几种?再手口一致地点数水果的数量;动物园里的各种小动物是分类关在不同的动物园舍内的,可以让幼儿看一看,数一数每个动物园舍内有几只小动物?等等这些现象,都为幼儿提供了有关数学的感性认识。(二)创设游戏化情境,帮助幼儿理解数的概念研究表明:幼儿只有通过动手操作、摆弄,才能逐步体验抽象的数概念,因此教师应为幼儿提供数学的操作练习材料。如学习用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幼儿往往要通过多次的操作练习,才能真正理解。如在活动"小猴吃桃"中,教师可以创设游戏化情境,帮助幼儿理解数的概念。首先教师发给幼儿每人一张练习图片,要求幼儿用笔将上排的花和下排的花一一连结起来。接着教师出示小猴和桃子的教具,让幼儿用一对一连结的方法比较小猴和桃子哪个多,哪个少,由于小猴与桃子没有对齐,有的幼儿在连结时就出现了猴子多、桃子少的现象。这时,教师引导幼儿用画连线的方法玩“小猴吃桃子”的游戏,当笔碰到桃子时,幼儿就发出“啊呜”声,表示吃了一个桃子。当轮到给第三只小猴吃桃子时,有的幼儿说吃最后一个,因为最后一个桃子与小猴大致对着,这时,教师引导幼儿学习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