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中毒-应急生存教育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食物中毒的基本知识和急救预防措施;掌握和应用食物中毒急救和预防措施;参与应急生存教育知识的传播,促进其进入个人和社会生活。(2)能力目标:学生培养生存自救和救护他人的能力,增强辨别食品安全隐患的自我保护能力;增强获取信息能力。(3)情感目标:树立食品安全意识;培养珍爱生命,回报社会的社会责任感;培养遇事冷静处理,挻身而出,救人危难的精神。2.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食物中毒的应急措施;食物中毒的预防措施。(2)教学难点:食物中毒的应急措施;食物中毒的预防措施。3.学情分析:本次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中生。从认知基础上来看,经过之前的学习和生活阅历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常识和生活见闻对食物中毒有一定的认识和经历,同时,高中生通过对生物和化学有关课程的学习使其对细菌、真菌、食品添加剂等生化专有名词有一定的认识。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使得高中生对于食物中毒相关知识存在一定的不准确性和模糊性,存在某些前科学知识;从能力基础上来看,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运用知识实践能力,但是由于学生这方面知识的有限性和模糊性,使其真正遇到食物中毒时不能冷静正确应对;而从心理特点上来看,高中生基本具有辩证性思维但是尚不成熟,基本能用全面、发展、联系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自我意识强,但是自主性稍差,对学习内容有强烈选择性,对枯燥的学习内容具有反感情绪。4.课前准备:青番茄,长斑红薯,发芽土豆、生四季豆等直观教具5.教学过程:2个课时(80min)教学内容教师行为学生活动教学意图课堂导入(5min)1.简述最近发生的瘦肉精事件和地沟油事件以及对消费者的健康危害。2.简述卫生部办公厅通报2010年全国食物中毒事件情况:2010年我部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共收到全国食学生听讲,了解两事件以及食品安全和学习有关常识的用学生生活中熟悉且关心的事例来导入新课,为本节课的主题“食物中毒”埋下伏笔。同时物中毒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下简称食物中毒事件)报告220起,中毒7383人,死亡184人,涉及100人以上的食物中毒事件7起。与2009年网络直报数据相比,食物中毒事件的报告起数和中毒人数分别减少18.82%和32.92%,死亡人数增加1.66%。2.结论:民以食为天,食以安全为本,希望有关部门可以加强监督打击力度,打造一个健康的食品市场,让老百姓吃得放心,同时老百姓也要多多学习有关食品健康常识,才可在生活中辨别食品的优劣并且在不慎食物中毒后能够紧急救治。3.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有关食物中毒的一些常识和应急措施:重要性。引起学生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引发学习动机。食物中毒简介(5min)1.简述食物中毒概念:食物中毒指食用了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者食用了含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出现的急性、亚急性疾病。2.提问:食物中毒一般有什么病征?请联系你的生活经历和见闻来回答。(教师可适当启发学生回答。)答案:食物中毒病征:(1)由于没有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传染过程,所以导致发病呈暴发性,潜伏期短,来势急剧,短时间内可能有多数人发病,发病曲线呈突然上升的趋势。(2)中毒病人一般具有相似的临床症状。表现为起病急骤,伴有腹痛、腹泻、呕吐等急性肠胃炎症状,常有畏寒、发热,严重吐泻可引起脱水、酸中毒和休克。(3)发病与食物有关。患者在近期内都食用过同样的食物,发病范围局限在食用该类有毒食物的人群,停止食用该食物后发病很快停止,发病曲线在突然上升之后呈突然下降趋势。(4)食物中毒病人对健康人不具有传染性。(联系生活实际和报道实例讲解)3.以选择题的形式让学生选择并讲解食物中毒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有哪些:变质食品、污染水源是主要传染源,不洁手、餐具和带菌苍蝇是根据自身生活阅历和见闻思考并回答教师提问。1通过提问培养学生根据生活实际获取信息的能力,同时集中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可强化学习。教师也可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此问题的认识从而获知学生的前科学知识等进而改进教学。2.体现教师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培养自主学习和获取知识能力。主要传播途径。食物中毒的分类(30min)1.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