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实小牛萍【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3、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学习方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直观操作【学具准备】方格纸、彩笔、尺子。【教学过程】一、创情导入1.观察体验。(出示多媒体课件)师:老师这有一张照片,我们来一起看一看。你们能看出来是谁吗?(照片很小)生:(齐)太小,看不出,放大一些。师:(放的很大,课件只能呈现照片的一部分)好,我把它放大,可以了吗?生:不行,太大了,缩小一些。师:(课件呈现缩小照片)看清楚了吗?是谁?生:(惊讶,齐答)林老师。师:这张照片为什么刚才我们看不清,现在却看清了呢?生:通过放大看清楚了。师:是啊!通过放大照片我们看清楚了照片,其实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把物体放大,有的时候也需要把物体缩小。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板书课题)2.联系生活实际。(出示)师:你见过这些现象吗?生:(齐)见过。师:这些现象中,哪些是把物体放大?哪些是把物体缩小?生1:小女孩拍照,拍下的照片是把实际的天安门缩小。生2:用放大镜看报纸,放大镜把报纸的字放大了。生3:影子与人比,也是放大的。师:对呀。就如我们现在,老师电脑里的图片小小的,通过投影仪投放到白板上,图片就变得很大,你们就看到了这四幅图了。那么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其他放大、缩小的现象吗?生1:根据实际绘制的地图有的放大,有的缩小。生2:我们后面的摄像机是把我们缩小了。生3:显微镜把物体放大了。……1师:是啊!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想想看,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这一知识呢?(课件出示相应的应用图片)正是这些技术的应用,才使得我们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可见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多么的紧密呀!二、探究新知(一)感知图形的放大(出示课件:照片放在方格中)师:这张照片这么大,如果我要把它打印出来,感觉太小了。(长占6格,宽占3格)现在请你们帮个忙,把它在方格纸里,它的形状是一个长方形,你能按一定的比进行放大吗?先想一想怎样去放大?有思路了再在方格纸中画出你放大后的长方形。(学生独立尝试)师:谁能把你的作品展示一下,并说说你是怎样进行放大的?生:(指着展示的作品)放大后长方形的长扩大到原来的2倍,宽扩大到原来的2倍,我喜欢这么大的照片。师:有没有跟他一样放大的呢?请举手。(部分学生举手)你们又是怎样进行放大的?生1:我是把长方形的每条边都扩大到原来的2倍。。。。。。。师:(小结)刚才大家说的放大到原来的2倍,就是按2:1放大,2:1比的前项表示放大后的图形,比的后项表示原来的图形。(课件演示)按2:1在方格纸里进行放大,就是把长和宽同时扩大2倍。那么,当一条长与一条宽都扩大到原来的2倍,另一条长和宽是多少呢?生:另一条长也占12格,宽也占6格。师:为什么呢?生:因为长方形对边相等。师:在画的过程中,你觉得怎样画既准确又方便?生:先在方格上描点,画出一条长和一条宽,然后再根据已经画好的长和宽的长度描点,画出另一条长和宽。师:(小结)这个同学说得真好,也就是先确定一个固定的点,以它做为确定图形位置的重要点再画出其他的部分,请看课件,电脑也给我们再演示一遍。(课件演示画的过程)(课件出示)按2:1画出下面图形放大后的图形,思考:你是怎么去画的?(学生独立解决,汇报交流)生:(实物投影展示)我是这样进行放大的,先把两条直角边都放大到原来的2倍(手指着图),然后把这两点相连,就成了放大后的三角形。师:你为什么不先画斜边?生:先画斜边不容易确定固定的点,不知道要画几格。师:(小结)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就是它的每条边都按相同的比放大。通过刚才我们把两个图形进行放大,放大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