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龙舟坪中学毛瑜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知道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么形成的。2、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平面镜成像”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探究实验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成功的喜悦。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学难点]:探究平面镜成像时虚像位置的确定以及对虚像的理解。教材分析:平面镜成像是初中光学的重点内容,本节内容包括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成像原理和平面镜的应用。通过前两节的学习,学生对光的反射已有了较深的理解,为本节课平面镜成像的学习打下基础。平面镜学生很熟悉,也很感兴趣,但对成像规律和特点往往停留在感性认识上,缺乏较理性的认识和科学的探究,因此,把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作为本节的重点。八年级学生刚学物理不久,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因此虚像的概念及成像原理定为本节的难点。学情分析:我所教班级的大部分学生思维活跃,爱动手,特别是对做物理实验有兴趣。学生在生活中都观察过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有一定认识,但基本停留在学习的感知和表象阶段,还没有进行过科学探究,尚缺乏理性思考,他们有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但怎么探究,探究哪些方面,还需要教师的启发和引导。由于八年级学生刚学物理,实验探究的水平是很低的,从教师提供的器材直接独立的探究,难度太大。如果教师引导得法,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做照镜子游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铺设阶梯,降低探究难度,让学生在不断探究中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那么学生就能顺利地进行实验,得出结论获得成功的喜悦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教学策略设计:本节课采用边自学、边讨论、分组实验探究、边归纳总结的启发式综合教学法。主要是让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自己亲身经历观察、操作、实践等各种探究活动,激发学生思考和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对科学的热爱及对大自然的亲近。对“平面镜成像”这个知识点,主要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运用“洋思”教学模式,以“创设情景引入一展示目标一合作探究一难点突破一知识应用一拓展延伸一当堂训练一学生自评”为主线的教学程序让学生自己探究,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合作探究能力能力。在讨论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有初步的交流意识。由易到难的分层练习,使学生人人参与,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引入1、[多媒体出示图片]:“清江山水倒影”“猴子水中捞月”,问:猴子能捞到月亮吗?(从生活走向物理)2、[视频播放]:“用水浇不灭的蜡烛”师:蜡烛的火焰没有被水浇灭,其奥秘在那里?(学生思考并回答:水并没有真正地浇到火焰上,可能是……)师:播放真相,奥秘就是那块玻璃板。并指出:同学们看到烛焰实际上是在镜子里。3、出示实物:几种常见平面镜。问学生见过吗?是什么?教师介绍平面镜(点评:课程引入自然、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二、展示学习目标[活动一]:照镜子游戏。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镜子照自己,做各种动作,仔细观察,教师不做提示,让学生提出问题(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师:从刚才的游戏表演中你发现了什么?你想知道什么?学生畅所欲言,根据学生的回答,屏幕上提示下列问题,让学生猜想:1、物体与像左右相反吗?(像与物左右相反)2、像的大小与物体大小相等吗?(像与物等大)3、像到镜子的距离与物体到镜子的距离相等吗?(像与物到镜子的距离相等)4、像是正立还是倒立的?(像是正立的)5、远离镜子时,像有什么变化?(远离镜子时,像变小,靠近时像变大)6、像是实像还是虚像?(虚像)师:同学们的回答都很好,那我们今天这节课来共同探讨这个问题——平面镜成像。[课件投影]学习目标:(1)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知道平面镜成虚像,知道虚像是怎样形成的。(3)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点评:游戏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为下面的探究作了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