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衡阳模拟试题(一)26.(2015年江西卷)(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停止)。以(因为)有侯王。赖宗庙(依靠祖宗的保佑),天下初定(刚刚安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1)据材料一,说说秦始皇所述是其前代哪一政治制度的弊端?(1分)针对这一弊端,他采取了怎样的统治措施?(1分)材料二(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纲认为德意志不能再屈从于好战的民族主义和专制政权而招致灭顶之灾,要实现欧洲真正的和平,就要突破均势主义的局限,……彻底斩断那只看不见的手,使前几代人蒙受的纷争不再发生。……他对戴高乐说:“以我之见,欧洲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向它的人民保证,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就能为他们赢得一个安全可靠的未来”(2)据材料二,说出德国发动的两次战争。为欧洲国家“赢得一个安全可靠的未来”的方法是什么?(3分)材料三(会议)批判了党中央领导人在军事上、组上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材料四(会议)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3)据材料三、四,说说这两次会议在内容上有何相似之处。(2分)(4)2015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我们再次反思这场战争,它给你怎样的警示和启迪?(1分)试结合史实简要说明。(2分)26.【答案】(1)分封制;(1分)推行郡县制。(或“将全国分为36郡,郡下设县”,1分)(2)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2分)欧洲联合。(或“欧洲一体化”,1分)(3)都纠正了过去的错误,作出了正确的决策。(2分)(4)评分标准: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考生能说出一点警示或启迪,并符合题意,可得1分。结合史实说明,可得2分。共3分。例答一:国家落后、分裂容易招致外来侵略。(1分)近代以来,中国积贫积弱,至抗战爆发时,中国工业生产全国落后于日本;长期以来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特别是国民党统治时期,中国连年内战,更是给了日本侵华的可乘之机。(2分)例答二:全民族团结抗战是取得这场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1分)日本全面侵华后,国共两党实现合作,共赴国难;全国各民族、各阶级、各党派、各社会团体、各界爱国人士、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团结一心,义无反顾投身到这场关系民族生死存亡的伟大斗争中,爱国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各界民众万众一心、同仇敌忾,终于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取得了近代以来反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2分)27.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的核心推动力。在人类发展史上,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和欧洲近代的科技发明同样熠熠生辉。(4分)(1)依次写出图一和图二科技发明出现的朝代。(1分)(2)分别写出图三和图四科技成果涉及的历史事件。(2分)(3)观察图一和图三,两者在生产方式上有何不同。(2分)27.(1)汉代;北宋;(1分)(2)第一次工业革命;(1分)第二次工业革命;(1分)(3)图一:手工劳动;手工操作;手工作坊;(1分)图三:机器生产;机器操作;机器工厂。(1分)28.(14分)近代以来,中国在沉沦中饱受屈辱,在屈辱中抗争探索,并一步步走向伟大复兴。【屈辱沧桑】材料一仔细阅读下列三幅图,回答问题。图一圆明园废墟图二扯线木偶图三缠满绷带的病躯(1)上面三幅图片见证或刻画了近代中国的屈辱历程。图一中的“废墟”是哪次侵华战争造成的?哪一条约的签订表明清政府成为西方列强的“扯线木偶”?图三“缠满绷带的病躯”所反映的信息,表明当时中国社会性质最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分)材料二中山陵平面呈“警钟形”,意在“唤起民众”。整个建筑朴实坚固,合于中国传统观念,又符合孙中山的气概和精神。(2)辛亥革命期间,孙中山在组织创立、指导思想、革命结果等方面的哪些活动和功绩“唤起了民众”?(4分)材料三毛泽东最伟大的功绩,一方面自然离不开民族独立和中国的现代化,另一方面,是他真正把中国的千百万人民动员起来,充分进入到国家活动中去。(3)材料三中“民族独立”和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的标志性事件分别是什么?建国初期,毛泽东把“千百万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