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第3节化学反应的利用(第2课时)——化学反应为人类提供能量永汉中学李传英一、教学目标1、了解化学能的转化形式。2、掌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3、通过“活动·探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4、利用“追根寻源”、“资料在线”等拓展性栏目,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材料,开拓视野,从更多角度体会化学科学与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5、了解各类电池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应用,重视理论和实际的联系,增强环保意识。二、教学重点、难点掌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探究能量转化研究的利用三、教学准备(一)学生准备1、预习“第三节化学反应为人类提供能源”中的“交流·研讨、活动·探究”;2、回顾第一节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知识点;3、收集身边的废旧电池,思考生活、生产中能量的来源及利用。(二)教师准备收集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相关实验用品。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启发、小组合作讨论、讲述、讲练结合法。五、课时安排本节内容分2课时,本节课是第2课时六、教学过程【新课引入】你已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旧化学键断裂、新化学键生成;当生成新化学键所释放的能量大于破坏旧化学键所吸收的能量时,化学反应会释放能量。放映幻灯片:对教材50页“交流·研讨”的分析和整理。第1页讨论评述:即热饭盒的原理:1molMg(24.30g)和水混合产生的热量足可以把1L水从室温加热到100℃。焊接钢轨是铝与铁的氧化物反应时释放出大量的热,使生成的铁熔化成铁水。即热饭盒能加热食物,铝热剂能焊接钢轨,都是化学反应过程中产生的能量以热能的形式释放出来,被人们所利用。【新课教学】(一)揭示教学目标:(多媒体展示)(二)自学:课本P50-52自学问题:1、把铜片插入稀硫酸中什么现象?2、把锌片插入稀硫酸中什么现象?3、什么叫原电池?4、原电池上的两极分别叫什么?两者有何区别?5、电池可以分为哪几类?(三)导学: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1)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较活泼的金属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电子从较活泼的金属(负极)通过外电路流向较不活泼的金属(正极)。(2)电子流向:(3)电流方向:(4)能量转变:将化学能转变成电能(四)互学:铜、锌、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工作时,铜片的质量是否发生了变化?铜在这里起什么作用?若将铜换成石墨能否形成原电池?(五)测标:1、在理论上可用于设计原电池的化学反应是()A、2Al十2NaOH+2H2O=2NaAlO2+3H2↑B、NaOH+HCl=NaCl+H2OC、CaO+2H2O=Ca(OH)2D、FeCl3十Ba(OH)2=Fe(OH)3↓+BaCl22、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日益提高,废旧电池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对废旧电池的处理体现了对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人们对废旧电池的处理的主要目的是()A.回收电池外壳的金属材料B.回收电池中的二氧化锰第2页C.回收电池中的石墨电极D.防止电池中的重金属汞、镉、铅对土壤、水源的污染3、(2001年上海,7)铜片和锌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锌片是()A、阴极B、正极C、阳极D、负极4、下列关于原电池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B.用导线连接的两种不同金属同时插入液体中,能形成原电池C.在原电池中,电子流出的一极是负极,发生氧化反应D.在原电池中,电子流入的一极是正极,发生还原反应5、关于如图所示装置的叙述,正确的是()A、铜是负极,铜片上有气泡产生B、铜片质量逐渐减少C、电流从锌片经导线流向铜片D、氢离子在铜片表面被还原6、下列有关电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手机上用的锂离子电池属于二次电池B.铜锌原电池工作时,电子沿导线从铜电极流向锌电极C.甲醇燃料电池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D.锌锰干电池中,锌电极是负极7、由铜、锌和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工作时,电解质溶液的pH怎样变化()A.不变B.先变小后变大C.逐渐变大D.逐渐变小8、把a、b、c、d四块金属片浸入稀硫酸中,用导线两两相连可以组成几个原电池。若a、b相连时a为负极;c、d相连时电流由d到c;a、c相连时c极上产生大量气泡;b、d相连时b上有大量气泡产生,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由强到弱为()A.a>b>c>dB.a>c>d>bC.c>a>b>dD.b>d>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