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表面一套,背地里却另一套?文:刘才昕|授权转载自公众号Anonymous被动型攻击是什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总是要和具有“被动型攻击(passive-aggressive)”行为的人相处,这是一个让人为难的问题。本文将带你了解这种令人恼火的人格特质,以及如何处理这种隐晦、间接的被动型攻击行为。与具有被动型攻击行为的人相处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种社交情景。这一行为有许多种表现形式,其中有一些人的表现形式相当隐晦、微妙,让人难以捉摸。被动型攻击是一种通过典型性静默,表面上无动于衷却间接地表达敌意的消极行为。具体的表现从日常社交和工作任务消极的抵抗(例如:不积极、拖延、故意降低效率、故意忘记事情等)到倔强、怨恨的表现,甚至是自相矛盾的行为举止(例如:表面上很热心,但却有意的添乱),你能在各种情形下感受到它,我们都很熟悉这种感觉。美国心理学会(APA)已经不再将被动型攻击人格视为一种正式的人格障碍来看待,但无论是发生在我们身上,还是我们如此对待别人,这种行为依然是我们生活中的麻烦。尽管我们不会将每一种使我们不舒适、威胁或恼怒的行为都当作病态表现来看,但当被动型攻击发生时我们还是要有能力认清它,并尝试以最有效的方式应对它。在我们正式开始之前,先回顾一下,我们如今称之为被动型攻击的这个东西,在历史上有着怎样离奇的发展历程。被动型攻击历史被动型攻击行为最早记录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它被用于描述拒绝执行长官命令的士兵。在一份1945年的美国陆军部备忘录上,记载了这些通过被动型攻击行为来逃避责任的士兵。这些士兵并不敢公开大胆的违背命令,但是他们通过消极的举止(例如:噘嘴绷脸、倔强、拖延,低效等方式)表达他们的反抗。陆军部认为他们的行为是不成熟的,是一种对“军队压力”的反应。在这之后的数十年间,被动型攻击这个术语一直出现在军事医疗的记录中,并在之后广泛地流传于美国心理学界。正如美国西北大学的心理学家ChristopherLane记载的:在了解了这些服役人员的怪异模式后,心理治疗专家们很快开始将这个现象原封未动的套用在普通百姓身上。正如1952出版的第一版《心理障碍统计与诊断手册》中所描述的,美国心理学会直接从军队备忘录中借来了关于这个问题的命名和诊断标准,事实上,Ta们依此标准诊疗了大量行为和疾病个例,陆军部的这次挫折无意间为大众长期的病理学建立了基础。美国心理学会还将被动型攻击这个概念应用在工作和家庭的冲突解释中,而不仅仅是局限在士兵的不服从这一问题上。心理学家们开始以这个概念去分析工作场合和家庭情境下的类似问题。而这带来的影响远超出人们最开始的想象。美国心理学会将这种常见的行为列入正式的人格障碍;许多冲突被定义为“病态”特质,从而进一步被评估为病理性的。Lane解释道:心理学会很快宣称,具有被动型攻击人格的商人或家庭主妇有病理性的“不稳定特质”。他们的行为表现明显偏离常态,而那是一种在未经治疗的前提下可能随时复发的症状。美国心理学会并不是简单的过度夸大日常行为,而是将它们重新定义为生理或神经学上的失常现象。而这正是当时整个美国心理治疗界的热门趋向。依据1968年版的第二版《心理障碍统计与诊断手册》,美国心里学会对心理疾病的定义忽视了人格特质的因素,认定这些表现需按照终生适应不良症状进行干预治疗。诊断手册中新增的两条诊断标准严重增加了误诊的可能:被动型攻击行为反应了个体所感知到的,却不敢公开的敌意。当患者不能从他与过度依赖的某个人或组织的关系中得到满足时,这种怨恨往往藉此行为表现出来(APA,1968,第44页,编码301.81)。用Lane的话来说,诊断手册的描述不仅将人们不高兴的表现刻画为不合理的行为,还将许多没有称心工作的人,置于人格障碍的模糊边缘(一个全家都有病的年代)。被动型攻击人格障碍(passive-aggressivepersonalitydisorder)曾被视为正式的疾病诊断标准,被使用了近半个世纪之久。最终,在1994年出版的第四版诊断手册中移除了这一标准。经历了漫长的争辩后,人们最终达成一致:将这种情形和行为模式置于严苛的诊断标准之下并将其视为是一种人格障碍,可能有些过分了。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