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池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荷塘月色朱自清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1898年出生于江苏东海。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自称“我是扬州人”。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为著名的散文家。1928年8月病逝于北京。作者简介结构分析结构分析缘起:(不宁静)第一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缘起:(不宁静)第一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去荷塘:(求宁静)第二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去荷塘:(求宁静)第二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第三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第三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观荷塘:(得宁静)第四段:月色下的荷塘。观荷塘:(得宁静)第四段:月色下的荷塘。第五段:荷塘上的月色。第五段:荷塘上的月色。第六段:荷塘四周景物。第六段:荷塘四周景物。离荷塘:(失宁静)第七、八、九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离荷塘:(失宁静)第七、八、九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俗。第十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第十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门。文眼心里颇不宁静(文中画龙点睛,揭示全篇旨趣的关键性的语句。)《一封信》中这样写道:“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文章结构不宁静不宁静求宁静求宁静得宁静得宁静失宁静失宁静小径小径小径小径明线:空间变化明线:空间变化暗线:情感变化暗线:情感变化文章文章线索线索圆形圆形结构结构语言美画面美情感美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婷婷的舞女的裙。舒展、旋转的美。亭亭玉立、修长婀娜、灵动飘逸。”荷叶的风姿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的。像明珠、星星、美人。闪闪发光、忽明忽暗冰清玉洁娇怯不语轻盈多姿晶莹剔透“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似的。”通感:以一种感觉来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法。也叫“移觉”。诗人艾青曾写诗这样描绘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你的耳朵在侦察,你的眼睛在倾听……”那笛声里有故乡绿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有四月的龙眼花的香味,有太阳的光明。”(郭风《叶笛》)笛声里有草的清香,花的芬芳,还有明亮的阳光,三种感觉相融会,那笛声该多么撩人情思。“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似的。”清淡缥缈、沁人心脾断断续续、若有若无月色下的荷塘:朦胧、静谧的美。写景技巧:比喻(博喻)、拟人、通感、动静结合、叠词的巧妙使用。荷塘田田出水很高像婷婷舞女的裙零星袅娜明珠星星美人缕缕渺茫的歌声似的凝碧的波痕叶子更见风致静动幽雅宁静月下的()()()()()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本文写与1927年7月,正是“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先生是一个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知识分子,他信奉民主主义,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可又与时代斗争的旋涡保持一定的距离。他只是一个民主型的战士,虽不满现实,可又缺乏信心和勇气去抗争,只能努力使自己暂时忘却现实中的一切,结果又无法忘却。写作背景作者这种矛盾的情绪,是一种难以言传的微妙幽深的情绪。但作者还是惟妙惟肖地“言传”了出来。靠什么言传呢?靠写景,传朦胧的淡淡的哀愁与喜悦之情,使我们沉浸在一种苍茫、淡雅、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朦胧美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