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活动设计方案班级小班主领教师吴景丽时间2016.活动内容种子在哪里领域科学活动主题主题:春天来了序列:春雨沙沙活动目标1.了解种子的多种形态。2.知道种子的作用,萌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重难点知道种子的作用,萌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环境创设及材料投放1.常见的水果和农作物,如:桃、苹果、葡萄、西瓜、玉米棒、豆角、花生等。2.幼儿收集的各种植物种子。活动过程及重点指导过程:1.幼儿交流分享自己收集的种子。把幼儿带来的种子展示在展台上,幼儿自由观察交流。教师:你带来的是什么种子?它是什么样的?2.幼儿动手找种子。教师出示准备的水果,请幼儿说出水果的名称。教师:你知道这些水果的种子在哪里?是什么样子的?教师打开各种水果,幼儿找出种子。教师出示农作物,请幼儿说出他们的名称。教师:猜猜他们的种子在哪里?请你找出来。幼儿动手剥开豆角、花生、找出种子。将找到的不同种子展示出来,幼儿互相交流。3.品尝水果后,讨论种子的作用。教师:种子有什么用?种子都能吃吗?教师小结:很多植物的种子是不同的,有的种子能吃,有的不能吃。活动延伸1.指导幼儿完成幼儿用书中的“种子在哪里”。2.引导幼儿利用植物的种子进行粘贴画,教师巡回指导。活动后,幼儿互相展示自己的作品。效果分析及反思关于种子在哪里,我们从寻找种子的活动使小班孩子自始至终沉浸在积极主动的探索之中。活动中教师不断抓住幼儿的兴趣,发掘教育价值,生成活动,具体活动目标适合小班幼儿学习的特点和认识水平,更主要的是我把这个活动教育真实地渗透在生活和各项活动之中。如,我借助幼儿吃水果这一日常生活环节,作为支持孩子寻找种子的探索活动,让孩子在熟悉的生活活动中逐渐积累相关经验。师生互动和教师专门组织的教育活动相比,对孩子、对教师都会是自然的,毫无压力的。在教学中让幼儿是主体,把“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一理念贯穿科学活动过程中。我根据幼儿的认知结构特点、教学内容、教学情景等设计问题,这利于激发幼儿“乐学”、“会学”。开始我请幼儿介绍自己带来的植物或果实,在找种子的活动环节,我提出问题先让幼儿猜一猜:种子会藏在植物的什么地方呢?小小问题把幼儿引入到找种子的活动中来。接着,再让幼儿展示找到的种子、交流是怎样找到种子的。因为幼儿亲历了搜集的过程,都迫不及待的想把自己是怎样找到种子讲给大家听,幼儿在交流中,了解了一些找种子的途径和方法,在亲历的活动中积累了经验、丰富了情感,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培养。我再次把问题抛给幼儿:如果今年这些果实吃好了,明年还想吃怎么办啊?这时有的小朋友说去超市买、有的说去菜场买,我又一个问题,那菜场和超市里的菜啊什么的是哪里来的?这时有人说,可以种在菜地上,明年就会长出来。我马上表扬了这个小朋友,并总结说,是啊,这些果实都是由他们的种子种出来的,这样我们才能吃到他们的果实。那你们知道他们的种子都在哪里吗?我引导小朋友把果实拿出来大家来探讨。这样一个一个的问题都被小朋友自己来解决了,小朋友很开心,因为自己能来解决问题了。这也正是纲要中说的幼儿是主体,教师主导作用。最后,引导幼儿对种子做进一步观察,说出种子的颜色以及用途。师幼一起做了总结:我们的生活中,种子的用处有很多,比如:有的植物或果实的种子可以吃、有的可以做工艺品、有的可以做种子……等很多的用处,小朋友回家以后,也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找找植物和果实的种子的其他用处。在活动过程中,我发现幼儿在活动中兴趣很高,能用自己的方法来发现各种种子的不同,能主动与他人交流,并积极说出自己的想法。整个活动氛围浓厚,孩子们乐意动手操作,体验发现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