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这首诗。2、体会诗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体会诗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难点: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教学准备:学生查阅这首诗的有关资料以及作者的生平和创作情况。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一、谈话导入,弄清题意。1、孩子们,在四月的春天,你们到过乡村吗?你们心目中的乡村是怎样的一种情景?2、下面我们一起看看宋朝诗人翁卷是怎样来写乡村的四月的?(课件出示课题,板书课题)3、指名说说题意。“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4、指名汇报交流诗人及创作情况,教师点拨并出示课件。翁卷字续古,一字灵舒,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诗人,一生没有做官,与赵师秀、徐照、徐玑合称“永嘉四灵”。他的诗大多讲究技巧,诗风清苦。他喜欢田园生活,擅长作田园诗,是一位真正的布衣诗人。二、结合诗歌后面的注释读读古诗,并思考。请结合诗歌后面的注释来读读古诗,你看到了古代乡村哪些美丽的景色和生活情景?三、指名朗读并简要交流(出示《乡村四月》课件)四、小组合作探究1、结合注释、查阅有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2、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五、检查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课件出示图片。1、指名小组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2、指名学生代表小组交流。(一)美丽景色:A“绿遍山原”——这是怎样的一种景色?(到处都是绿色)山陵上是——(绿色的),田野上是——(绿色的),河两边是——(绿色的),房前屋后是——(绿色的),这就是——(绿遍山原)。B“白满川”——这里的“川”指什么?(平地,不是指河流),结合图片理解“白满川”的情景。C“子规声”——杜鹃鸟的叫声。D“雨如烟”——想象一下,你看到了怎样的一种雨景?(蒙蒙细雨静静地下着······)把前两句诗连起来,说一说在你眼前展现了一幅怎样的乡村美景图。(学生自由说——指名说)E指名说说前两句诗的意思,老师点拨并出示课件。绿遍山原①白满川②,子规③声里雨如烟。意思是:山坡原野草木茂盛,一片葱茏,而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满目亮白,杜鹃声声啼叫,天空中烟雨蒙蒙。(二)人们的生活:A在这样的情景里,人们又在干什么呢?B理解“闲人少”“才了”“蚕桑”“插田”。(充分地说明了农民繁忙与紧张的劳动生活,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C指名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老师点拨并出示课件。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④蚕桑又插田。意思是: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忙农活,没有人闲着,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六、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对照课件)。七、悟意境(见课件)。八、自主背诵、组内互背。九、检查背诵(指名背诵)。十、介绍课外的两首田园诗,让学生朗读(课件出示)。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社日王驾(唐)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十一、作业:1、默写这首古诗。2、背诵《山居秋暝》、《社日》。附板书设计:乡村四月田园风光——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雨如烟人们活动——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