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起主导作用。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乐学,愿学。但在五彩缤纷的世界里,面对社会上众多的诱惑,再加上沉重的课业负担,学生要做到乐学、好学似乎很难。所以,在学校教育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一方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另一方面要因时因地因人采取适宜的方法和技术。利用反馈信息,奖惩得当反馈就是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提供的反馈要清晰,具体。曾听到过一个低年级的新教师上课,课上他激情满怀,不管学生怎样回答,他总是说:“你做得很好。”一堂课下来,这句话使用频率颇高,而他关于为什么“好”的理由却一句也没有,很多学生都是一头雾水,似懂非懂。这样千篇一律,纯粹为了评价而评价的毫无意义的反馈结果使学生很被动,不知下一步该做什么,只能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所以,这堂表面上热闹非凡的课给所有听课者的感觉就是在“做秀”,没有真正的实用价值。除此之外,及时、经常的反馈也是必要的。特别是学生的作业,如果不及时批改,等学生开始遗忘的时候再讲评,就只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这样的反馈也不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努力的愿望。教师如能够提供正确的反馈信息,再加上适当的评价,效果相当的好。心理学研究表明,表扬与奖励比批评和指责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方法和手段,成功的教学情境应不断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学习的内部动机。这种方法要求教师要熟悉教材,掌握新旧知识的联系,还要充分了解学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指导积极归因,提高成功率。指导学生对学习结果进行合理归因,就是要让学生树立这样一种信念:只有努力才有可能成功,不努力注定要失败。对于不同的学生,教师要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并为他们制定确实可行的目标。曾遇到过这样一个懒惰的学生,每次考试,不管成绩多么糟糕,他都无动于衷,甚至常大言不惭地说:“我都会做,只是忘了看题目。”起先我还非常相信,次数多了,难免起疑。有一次,他又考了全班倒数第二,看到他那么不争气的样子,我决心跟他好好谈谈。我问他:“怎么又考这种成绩,按理你应该不至于如此的。”他说:“对呀,这次我按您的指导,很认真的看题了,可是天太热了,我坐得难受,就考不好了。“就这个原因吗?”他不解地点点头,我立刻拿出试卷让他重新做,结果还是一团糟。“现在天气不热呀,你怎么……”他低下了头,还想找借口。我制止他说:“你这些借口都很有理由,但都是客观原因,主观原因在于你自己。是你自己太懒了,成天想着玩,功课不好好做,不努力去争取,天上会掉馅饼吗?”他脸红到了脖子上。这个学生就是对自己的成败进行了错误的归因。针对他这一弱点,我制定了一套适合他的计划,并对他进行定时检查。两个月后,我再对他进行不定时抽查。一个学期后,这个懒惰但是智商并不低的学生变成了一个勤学上进的人,后来还被选到学校“红领巾督导队”。所以说,在教学中,教师能对学生进行归因训练,解决学生的问题,改变学生原有的错误认识,就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一、发挥主导作用,因材施教教学活动是教师指导学生努力完成学习任务的活动过程。早在几千年前,孔子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主张,这一主张在教育改革大潮中依旧适用。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的所思所想所好,才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一些家长不顾孩子的喜好,而纯粹为了迎合社会的潮流,让自己的子女成天学这学那,殊不知这样做的结果是扼杀了孩子的天性,也把他们某一方面的潜能消失殆尽。作为经受过专业训练的老师,我们千万别重蹈覆辙。除此之外,创设一个安全、相互信任和相互支持的学习氛围,对每个学生表现出真诚的关注和接纳,切忌出言不逊,或不顾学生水平差异,拔苗助长。记得前几年看过一篇报道,某校一个教五年级的老师知识很渊博,也很努力为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