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幼儿定位,从而建立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关系就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关系而言,教师和幼儿都是互动的主体。但事实上师幼双方在互动的主体地位和主动行的发挥程度上有很大的差别,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来建立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关系。首先,教师要为幼儿创设愉快、宽松、丰富、能动的环境,营造建立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关系的氛围和条件。在创设环境的过程中,愉快、丰富的环境是给幼儿的一个良好心理环境,教师要善于倾听幼儿的心声,与孩子们心心相印,追求一种“用心地相互倾听的环境”;多与孩子交谈,让孩子感到教师是我的大朋友。同时,幼儿和教师一样有布置环境、充分运用环境中的诸多因素进行自主活动的权利和责任。教师和幼儿一起商量、讨论布置什么样的环境,如设置哪些活动区域,然后收集材料、动手制作等,会激发幼儿的参与热情。同时,教师要随时根据教育的需要和幼儿的需求去积极鼓励和引导幼儿与环境互动,在互动中积累经验,体验成长的乐趣。其次,通过构建合作式园本课程,为建立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关系提供载体。课程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经验,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载体。我认为应从幼儿的实际生活出发,把幼儿在园的一日活动分为生活课程、学习课程、游戏课程和环境课程四大类,并将教育目标渗透在各类课程中。作为教师,应根据教育目标要求,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来设计并组织的预设性学习活动来实施课程。在教育形式上,可采取集体、小组和个别等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关注幼儿的个别差异和发展需要,运用教育机智及时调整活动计划,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幼儿的认知兴趣和主动发展的要求。再次,开展平等性对话,注重对话个环节的融会贯通,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我认为师生对话不是一方的“独白”,而是双方的平等对话,共同参与。正如《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的平泽宪一校长认为的:“作为学校改革的出发点是对话。和学生的对话,和教师的对话。作为教育必要条件的是教师与学生的信赖关系。而对话作为人与人之间信赖关系的基础,是十分重要的。……对话决不是单向的‘意见发表’,也不是单纯的‘相互提意见’。要建立对话的文化而不是‘说话’的文化。”这些话让我想到,有时由于教师在幼儿心目中的权威性,会是师生之间的对话显示出不公平性,因此教师在与幼儿进行对话时应根据需要灵活变换角色,自觉地充当平等的对话人。师生对话时,教师应给予鼓励、给予等待的时间。如小班幼儿在对话时,他们的语言具有断续性,这时需要教师耐心倾听等待,给予他们充分的规划时间。同时,师生对话中的听、问、答也是实现师生沟通、互动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必须做到善听、巧问、妙答。善听――就是从孩子的对话中准确捕捉教育信息;巧问――就是以问开头、以问深入,甚至以问答的形式构成对话的主过程;妙答――即对孩子的信息与问题及时做出评价。例如教学活动“生活中的数字”中,教师提问:“你在哪里看见过数字?”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回答,车牌、电话号码、门牌号码等等都有数字。教师仔细倾听及时受到的信息后再次提问:“这些数字有什么用?”这一巧问使孩子积极思考,教学内容进一步展开。我认为,教师应根据孩子的应答情况和教学中反馈的信息随即应变,积极引导。师生对话的精妙意境不在于提出问题孩子回答,而在于孩子回答后教师临场处置产生的良好效果。最后,重视材料在师幼互动中的作用。在建立师幼互动中,材料能充当重要角色。它虽是无声的,但在教师有目的的、有效的投放和调整中,却能给予幼儿暗示和积极的刺激,可以“说”出教师未说的话,从而能大大推动学习活动的进程。当然,材料的暗示作用并不是独立发挥的,它需要与教师的语言提示、行动参与同伴的启发与经验共享等多种因素结合,才能激发幼儿的灵感。同时,在使材料起到促进师幼有效互动的作用时,教师应注意必须对幼儿目前阶段的学习活动情况有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再考虑投放相关的材料;教师还要注意随时观察幼儿对所投材料的态度与使用结果,及时地结合语言、行为等进行建议与提示,使材料真正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