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届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征文大赛论文类别:小学数学初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合作交流吴宪13594848638重庆市忠县涂井乡坪山小学校摘要:合作交流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积极的个性心理品质,在交往互动的过程中,使学生多思维,多实践,多表达,能更多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还有利于促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优点。从而增强对学生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合作交流《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习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合作交流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积极的个性心理品质,在交往互动的过程中,使学生多思维,多实践,多表达,能更多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还有利于促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优点。从而增强对学生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来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合作交流的本质,从而进行有效合作交流呢?初探以下几点浅见。一、形成“师生学习共同体”营造合作与交流的氛围为了充分让学生自觉不自觉的参与交流与合作,我们在班级授课制时,就结合班级人数情况变化座位形式,把班级的桌椅排成若干堆,如“马蹄型”,“小组型”,“围坐型”,“散坐型”等各种形式,让学生团团围坐,给学生更多自由交流的空间,增加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便于小组合作活动的进行。根据“联合国儿基会—有效的教与学”的教学理念,确定每个学习共同体成员的职责和任务选定组长、操作员、记录员、汇报员、音量控制员等,同时以“学习共同体”为单位开展“夺星星”、“争红旗”等比学赶帮超的评比活动,形成组际间竞争促组内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观念,可以通过竞争的机制去增强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即用外部的压力去促进内部的团结,营造合作与交流的良好氛围。二、给予学生明确学习任务是交流与合作的前提现在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由于家长的保护意识过强,使得许多孩子没有机会与其他孩子一同交流,缺乏合作的经验。他们喜欢按自己的意愿活动,缺乏集体观念。这些因素不利于合作能力的形成,因而教师就要努力为学生创造合作的环境和氛围。为了让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开展得有序、有效,必须给予学生明确的学习任务。也就是教师向学生说明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完成任务的方法,评价的标准等等。这些任务除了具有一定的合作价值外还可以分解,让全体同学参与,人人都有事可做。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的任务,可以避免交流与合作学习的盲目性,充分体现交流与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教师应根据班内的实际,认真组织,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在互相帮助中不断提升,让学习优良的学生也能获得自信。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时我们组织了如下操作:课前每个学习共同体都准备好水,沙子、米、等底等高的圆锥与圆柱、以及任意的圆锥和圆柱等。课堂中教师就根据学生学习共同体进行分组操作。首先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然后指导学生看一看,比一比,给予的圆锥和圆柱有什么不同,他们间你能发现什么吗?然后请同学取出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量一量、比一比,它们的底面与高有什么区别,猜想它们的体积有什么关联,接着各学习共同体分类实验,找出找出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之间的体积关系。从而得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三、引导学生在合作中学会进行正确的交流1、说得出见解。合作交流的起点是让别人了解自己说出自己的想法,要在教学中引导每一位学生倾吐自己的心声,说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充分展示出自己的知识与能力。让与自己交流的每一同学看到自己的优势。小学生十分缺乏这种合作交流的有效的技能。教师就充分去引导学生学会把自己的观点说出来,说出来的见解不管对与错都很好,这让我们教师能更好的了解学生学习的起平点,从而有效地实施分层次教学,同时他们的见解还有利于组内同学掌握他们的识知水平,进而对他们进行小组内的互助辅导。为了让这些学习弱势学生能说出来,我安排他们当各小组的“发言先锋”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