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度武鸣县城镇中学八年级(下)语文学科导学案主备人:韦利勤复备人:陆志宁课题:17《端午的鸭蛋》课时:2课时班级:小组:姓名:教学流程:1、导入新课(分钟)2、课前热身(分钟)3、整体感知(分钟)4、问题探究(分钟)5、小结(分钟)学习目标:1.了解端午文化,感受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习俗。2.理解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对儿时生活的怀想。3.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重点:理解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对儿时生活的怀想。难点: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知识链接:作者简介汪曾祺,江苏高邮人。我国著名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资料补充】端午节的由来: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楚怀王时的大臣,“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候,王甚任之”。因为他受到楚怀王的重用,引起上官大夫及及令尹子兰的嫉妒,就在楚怀王及继位的顷襄王之前譭谤屈原。楚王汏而逐渐疏远屈原,连带的也不采纳他的谏言,最后甚至将屈原放逐。屈原满怀悲愤,落拓江湖,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后,怀石投汨罗江自尽。屈原死后数十年,楚国终因谗臣误国而为秦所灭。但是屈原这位忠而见疑的悲剧英雄还活在楚国姓的心中。下面这个故事可以用来说明楚人爱戴屈原的心情。据说屈原投江后,楚国的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撑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身。有位渔夫还拿出事先准备的粽子、鸡蛋等食物,扑通的往江里面丢,说是让鱼假吃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尸身。一老医师则拿了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了蛟龙,使它不能伤害屈大夫。过了不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昏晕的蛟龙,龙须上还沾着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抽了筋,脖子上,然后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腕、脖子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这些小孩子。据说屈原投江的那天是五月五日。从此以后,每年到了五月五日,人们都要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来纪念屈原。一、预习1.理解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词语的意思,把拼音写在该词语上面。2.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体会作者感情。(1)文章思路:端午节的风俗→→(2)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这与写高邮鸭蛋有何联系?二、探究1.找句子,说特点:汪曾祺的家乡过端午有那么多风俗,他为什么偏偏挑选鸭蛋来写呢?换句话说,高邮鸭蛋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值得作家大写特写呢?请你概括鸭蛋的特点,并找出相应的语句。并以“这是------------的鸭蛋,因为-----------------(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为句式说一段话。2.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3.文中应用袁枚的文章说明了什么?4.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怎样的思想感情?5.读下列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1)“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2)“一般是敲破空头”“白嘴吃也可以”。(3)“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4)吃咸鸭蛋“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三、测评1、文中引用了袁枚的一段文章,对其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引用袁枚的文章,仅说明作者知识丰富,底蕴很深。B、引用袁枚的文章,只是为了说明“腌蛋”这个菜怎么做,让大家可以照学。C、引用袁枚的文章,是为了说明高邮咸鸭蛋的质量好,名气大。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更可以增添文章的古雅之气,避免了行文的单调死板。D、无作用,纯属多余。四、拓展与老师同学们分享你家乡的风俗习惯,并完成300字左右的片段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