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前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永州市冷水滩珊瑚学校唐绍能)摘要:在文言文教学中要做好这几方面的工作:不仅要注重其工具性,更要发挥其人文性作用;要充分发挥诵读的作用;要精讲少析,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要引导学生学会疏理文言知识,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关键词:文言文教学存在问题建议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已被绝大多数教师所接受,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的学习。可还有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在组织文言文教学时,依然是“涛声依旧”,手执的是新课改教材,实施的却是传统的灌输教学模式,仍然按应试教育的要求安排教学内容,是切切实实的“新瓶装旧酒”。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忽视了诵读的作用。古人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指的就是读多了,自然会了解它的意思了。可现在大多数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文言文时,先范读一遍或让学生听一遍录音,然后让学生结合注释默读,如有可能再让学生齐读一遍,对一些篇幅比较长,读起来比较拗口的文章,在课堂上根本不让学生读,怕学生读不好耽误时间,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结果对于文言文教学有举足轻重作用的诵读就没有利用起来了,学生对字形还没看清,字音还没读准,对课文还是陌生的,对于你的讲解,他们有如“水中望月,雾里看花”,能收到教学效果吗?二、教师以串讲为主,漠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文言文毕竟是古代的语言,和白话文相去甚远,难免令人感到晦涩难懂,大多数的学生对文言文都有“怕”和“厌”的情绪,于是乎有的教师就担心学生理解不了越俎代庖,采用以串讲串问为主的方式组织教学,逐层逐段甚至逐句逐字讲解串通文意,读一句,讲一句,学生只管记忆翻译和名篇,没有互动,没有激情。处在这种单调而沉闷的教学氛围之下,本来对文言文有畏难、厌烦情绪的学生,就更加提不起学习的兴趣了。三、文言文教学纯粹变成了知识技能传授课,背离了文言文的教学目的。在升学考试的指挥棒下,教师过分注重文言知识的传授,要求学生“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并翻译句子”等,语文课变成了知识技能传授课,一篇篇精美的课文被支解为一个个与考试相应的知识点,这种教条式的拆解和技术性的操练中不仅难以使学生获得知识,反而让学生在麻木地听讲中逐渐丧失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师认为组织文言文教学比语体文教学困难,对文言文教学的思考力度不够,不够重视文言文教学,也未找出一套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案,致使学生对那种老套的教学手段毫无兴趣,1更谈不上自己去主动的学。其实与语体文相比,文言文的教学既有他的个性,也有共性,语体文的一些教学方法同样适用于文言文教学。结合这些年的教学体会,我觉得文言文教学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在文言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其工具性,更要发挥其人文性作用。大家都知道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特点。文言文肯定不例外。而现在我们过分注重文言知识的传授,其实际就是只注重了其工具性作用,而忽视它的思想性与人文性。文言文是一种知识载体,文言文教学承载传授文言知识的任务,要求教师提高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但这并不是它惟一的任务,更不是根本的任务。其根本任务则在于通过教师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精神,从中汲取民族智慧,接受古代作品的熏陶渐染,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不能只停留在字词句上,而应在掌握字面意义的基础上,理解思想内容,研求表现形式,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熏陶,学到语言表达技巧,结合课文内容恰当联系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进行思想教育。如教学《鱼,我所欲也》除了让学生积累一些文言实词、掌握虚词“向、为、之”等的用法及意义,了解作者论证“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的过程及方法。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认识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理解孟子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