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司马迁细细柳柳营营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史记》是我国().它记叙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前104—101)大约(三千)多年的历史。它既是历史巨著,又是杰出的传记文学。《史记》原称(),到了东汉末年才称作《史纪》。全书()篇,由()、()、()、()、()五部分组成。通过五种不同的体例和它们之间的互相配合和补充,构成了完整的体系。从班固《汉书》起,历代所谓“正史”在体裁形式上都是承袭《史记》的。鲁迅评价其为“()”。书:是记载天文、历法、水利、经济、地理、礼乐等各方面的专史。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事记,把错综复杂的史实用简明的表格谱列出来。本纪:按帝王世序和年代记叙政治上重大事件和历代帝王的本人事迹。世家:是先秦以来各诸侯国和汉初有功之臣的传记。列传:是历代有影响人物的传记,主要记载官吏、名人以及一部分下层社会的人物,也有少数记外国和少数民族历史。作者是(),字()(公元前145—90?),()时期的()家、()家。本文选自()。1、入边2、劳3、彀4、先驱5、且6、闻7、诏8、居无何9、使10、节11、壁12、约13、持兵揖14、介胄之士15、动16、式车17、谢18、曩19、军霸上20、上自劳军21、棘门军解词第一段(原文)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第二段(原文)•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披甲,锐兵刃,彀弓驽,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驰驱。”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第三段(原文)•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结构•一段:点明背景:匈奴大举入侵边关吃紧,周亚夫等将奉命备战戍边。•二段:课文的中心段,通过汉文帝劳军这一场面,用对比衬托的手法,集中表现了周亚夫治军有方,恪尽职守,刚正不阿的性格特点。•三段:借文帝之口将霸上,棘门军与周亚夫再作对比进一步衬托出周亚夫“真将军”的风范。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点明故事发生的背景,交代故事的起因,为下文“上自劳军”作铺垫,同时将人物置于矛盾冲突中,为人物展示其性格特点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文章通过文帝劳军的场面塑造了周亚夫的形象,文帝是如何评价周亚夫的?文中在塑造周亚夫形象时,都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呢?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将军令曰将军约天子为动群臣皆惊本文是怎样刻画周亚夫的形象的?•对比衬托•正侧面相结合•课文讲的是周亚夫军细柳的故事,为什么还要写上刘礼军霸上、徐厉军棘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写刘礼军霸上、徐厉军棘门是为了与周亚夫军细柳构成对比,在对比中突出周亚夫军纪严明、常备不懈、严阵以待、治军有方、令行禁止、恪尽职守、刚正不阿的性格特点。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细柳军军士吏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常备不懈,严阵以待天子先驱至,不得入。上至,又不得入。——军纪严明将以下骑送迎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治军有方,令行禁止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恪尽职守、刚正不阿二段对比•1、(1)与霸上和棘门军的将士不同,细柳军中“军士吏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常备不懈,严阵以待。•(2)文帝到前两处军营时长驱直入,而在细柳营却是两次不得入,直至天子正式派使臣持节下诏书,“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对比中突出细柳营军纪严明,令人对这支军队统帅油然而生敬意。二段对比•2、天子在霸上和棘门军中策马驱车“直驰入”,而在细柳营“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驰驱。’于是天子乃按辔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