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8课《将相和》教学设计执教:沙湾镇红基学校谭华琼【教材分析】本课是第十册教材第五组以“中国古典名著”为专题的第一篇课文。《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写出了将相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突出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顾全大局,廉颇知错就改以及他们两人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选编本课的意图是让学生感受故事的曲折生动和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学情分析】学生对历史题材的文章,尤其是英雄人物的,非常感兴趣,但容易囫囵吞枣,不作深入探讨,对人物的评价趋于空洞,缺少自己独特的看法,无法感受名著的魅力。基于此,教学时重点指导学生感受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教给学生欣赏名著的基本方法,激发其对名著的兴趣。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由于每个人的生活背景、知识背景、心理背景不一样,在与文本交流与对话的过程中,必定产生个性化的阅读结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力图引导学生在情感的体验中参与对文本的多元解读,读出滋味,读出个性。同时,在充分尊重学生多元感悟的前提下,发挥教师的引领点拨作用,提升学生的感悟内涵。【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正确读写“允诺、胆怯、完璧归赵”等词语。2、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3、有感情朗读课文,品词品句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教学重点】1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概括人物特点,感受人物形象。【教学难点】理解三个故事各自的原因和结果,以及这三个故事互为因果的联系。【教学策略】1、抓住题眼,采用逆推式策略引出研学问题,揭示矛盾,直奔中心。2、采用“教——扶——放”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抓住描写人物的关键词句,感悟人物的品质,突破课文重难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课时】2课时【教学准备】搜集资料,了解廉颇和蔺相如。【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正确读写“允诺、胆怯、完璧归赵”等词语;2、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脉络。3、研读第1个故事,从蔺相如的言行感受他勇敢机智、临危不惧的斗争精神。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几个朋友,认识的大声说出他的名字。这些朋友都出自中国的古典名著,现在,我们开启阅读名著之旅吧!第一站是《史记》中的一个故事。(板书课题)2、齐读课题,质疑:通过预习,你知道“将”、“相”分别指的是谁?“和”在这里是什么意思?【设计意图:用学生熟知的名著中的人物引出单元主题,打开学习古典名著的大门,激发学习兴趣】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习生字新词(1)小组内学习生字词,老师巡视。(2)小组汇报。2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3、理清层次,找出3个小故事,并给每个小故事加上小标题。【设计意图:在了解主要内容之后,给三个小故事加小标题,为理清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作铺垫。】三、潜心研读,感受蔺相如的品质1、廉颇和蔺相如都是赵国的大臣,他俩为什么会不和?快速浏览课文,找找原因。2、你从廉颇的话中你知道了什么?3、小组探究:蔺相如除了靠一张嘴外,他还有什么能耐?4、全班交流,品词品句A、预设句子1: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B、预设句子2: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设计意图:聚焦研学问题,学生抓住描写人物的关键词句,在感受人物形象的同时落实语言训练。引导学生汇报时要紧扣研学问题。教师在小组汇报时作针对性点拨。】四、归纳学法这节课,我们通过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的词句,体会到蔺相如除了有口才外,还有其他的本事。下一节课,我们继续用这种方法感情人物的品质。【设计意图:运用总结性策略,归纳“感受人物形象”的方法,为第二课时学生的自主学习打下基础。】五、作业:小练笔:假如你现在听到廉颇说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