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历史高考备考热点之科学革命与技术进步生存与发展:中外历史上的科学革命与技术进步【热点追踪】生态史观从地理环境的生态结构出发,运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与解释人类文明发展模式。随着人们对环境的关注、对“美丽中国”的向往,生态史观以全新的视角看待经济发展,适应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高考命题趋向。【知识整合】一、史观运用(一)生态史观下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提高古代农业生产工具演进的特点:(1)从制作材料上看:经历了由骨、木、石等直接源于自然的材料到青铜、铁等需要加工的金属材料的变化。(2)从制作方法上看:经历了从原始的打制、磨制到金属冶炼、铸造的变化。(3)从使用的动力上看:经历了从人力到畜力再到自然力的变化。(4)从农具种类上看:经历了由单一性向多样性的变化。(二)生态史观下“刀耕火种”到“以牛田”“刀耕火种”是中国古代人们在茫茫原始山林中利用火耕手段拓荒营田,进行最基本的种植经营的一种耕作方式,“刀耕火种”为人类生存、原始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显而易见的。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采用铁犁牛耕,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彰显了人类的进步。从生产力水平和科技进步的视角来看,人类社会先后经历了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等六个历史时期。二、石器时代的科学技术萌芽原始社会时期,古人类先后使用打制和磨制石器,史称“石器时代”。农业方面,中华先民们制作出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等农具,培育出粟、水稻等农作物品种;手工业方面,先民们发明陶器和养蚕缫丝技术。三、青铜时代的科学技术典型青铜是铜、锡、铅的合金。夏商西周和春秋时期是我国的青铜时代,商周是其黄金时期。当时,青铜器数量多,种类齐,工艺精,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诸领域扮演重要角色。不过,在农业领域,青铜农具较少,耒耜居多。四、铁器时代的科学技术发展(一)铁器时代的到来春秋战国时期,我国进入“铁器时代”(比地中海东岸地区晚),其标志是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生态上: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等主要的农业区,铁器牛耕逐渐引发乱砍滥伐和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二)铁器时代的中国传统科技1.中国传统科技的主要成就(1)四大发明:造纸术发明于西汉;指南针发端于战国“司南”;火药发明于唐朝;印刷术的发明经历了隋唐雕版印刷和北宋活字印刷两个阶段。(2)天文学:中国古代留下关于日食、彗星、太阳黑子的世界最早记录;东汉张衡发明“浑象仪”和“候风地动仪”。(3)数学:东汉的《九章算术》标志我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南朝祖冲之最早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4)农学: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明后期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是一部贯通中西农学的总结性巨著。(5)医学:西汉的《黄帝内经》奠定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明后期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一部总结性药物学巨著,体现生物进化思想,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2.中国传统科技成就的贡献(1)对中国: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和传播;天文学、农学、数学、医学等成就促进了农耕经济的发展。(2)对欧洲:四大发明的传入促进了西欧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如: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和传播;指南针和火药帮助西欧开辟了新航路,建立了殖民地和世界市场;火药帮助资产阶级战胜了封建贵族。(3)对世界:四大发明的传播,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3.明清以前中国传统科技长期领先的原因(1)政治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国家的组织和支持。(2)经济上:农耕经济发达。(3)其他原因:国内各族之间和中外之间的文化交流频繁;学校教育的促进;内外交通相对发达;科学家个人努力。4.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科技逐渐没落的原因(1)政治上: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统治腐朽没落。(2)经济上: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3)文化上:统治者厉行文化专制,理学占统治地位。(4)外交上:统治者实行海禁政策,阻碍中外科技文化交流。(三)铁器时代晚期的西方自然科学1.西方近代自然科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1)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