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州拥有19项“全国之最”,你知道几个?近日,巴州党委书记李建国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巴州旅游产业转型的攻坚期和发展关键期,要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改善民生的重要富民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李建国认为,抓住旅游业这个第三产业的龙头,就打开了巴州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是改变巴州石油“一业独大”局面的重要抓手。“去年以来,巴州工业经济增速持续回落,预计经济下行的趋势在未来一段时间还将持续。巴州要保证一定的经济增速,最现实的途径就是‘二产不足三产补’。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具有‘一业兴,百业旺’的特点,不仅能直接拉动第三产业发展,而且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中的近百个相关部门。因此,发展旅游业是巴州引领经济新常态、加快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李建国说。巴州加快发展旅游业,既是紧迫任务,也是长远之策。旅游业关联度高、产业链长,旅游发展迸发的巨大能量正全面渗透国民经济的各行业,从经济影响方面看是动力产业,从社会影响方面看是民生产业,从生活影响方面看是幸福产业,从环境影响方面看是低碳产业。旅游业“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对促进巴州农牧民减贫增收、统筹城乡发展、增加社会就业、提高人民幸福指数、巩固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局面、与全国全疆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巴州拥有19项“全国之最”和125种类型的旅游资源,旅游资源基本类型占全国的80.6%、新疆的96.1%。大漠戈壁、森林草原、冰川雪峰、河流湖泊等多种景观交相辉映,具有原生态、多样性和不可替代的独特魅力,独具特色的楼兰文化、东归文化与军垦文化、马兰文化、石油文化在这里相融共生,构成了巴州特有的多民族综合文化旅游资源。巴州目前有1家国家5A级景区、6家国家4A级景区在内的20家国家A级旅游景区,星级宾馆、旅行社数量分别达到37家和18家,博斯腾湖、巴音布鲁克、罗布人村寨等景区成为旅游热点,《东归·印象》等大型旅游演艺节目成功推出,乡村旅游、生态休闲旅游等新兴旅游产品渐成气候。巴州拥有19项“全国之最”,你知道几个?“十二五”期间,巴州旅游总收入、接待总人数年均增幅分别达20%和15%;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重达到4.87%,占第三产业的比重达到20%,旅游业已经成为巴州最具潜力的新兴产业。目前,巴州直接从事旅游生产与服务的人数达到2万多人,间接从业人员超过7.25万人,发展农(牧)家乐500多家。2015年,巴州实现旅游收入51亿元,12万农牧民从中受益。据悉,从今年起,巴州财政每年将拿出3000万元旅游发展专项引导资金,重点用于规划编制、项目贴息、宣传促销和信息化建设,力争今年实现接待游客935万人次,增长5%以上,旅游业总收入54.9亿元,增长7.5%。到“十三五”末,巴州力争实现接待游客1350万人次,年均增长5%;旅游综合收入达到71.78亿元,年均增长7.5%。“如何将旅游产业打造成强州产业,我们还有一段路要走。”李建国说,目前,巴州三产占GDP的比重远低于全国全区水平,但差距就是潜力,差距也是动力,我们将从坚持规划引领、强化品牌支撑、创新旅游业态、注重配套协调、加强宣传推介、培育市场主体、夯实人才基础等七个方面安排部署今后一个时期的各项重点工作,牢牢把握旅游产业发展新机遇,分析旅游发展形势,部署旅游发展任务,加快推进旅游强州建设,为实现转型跨越、后发赶超提供强有力支撑,着力把巴州打造成“丝绸之路经济带”南疆旅游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