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草船借箭》教学反思一、(教学实录)疑问是深入探究知识的起跑线,有疑问才能产生认知冲突,有了冲突才会有新发现。本着这个教学理念,我认为在课堂上多让学生质疑,才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今天,我讲《草船借箭》一文时,我让学生围绕着课题提一些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大多数学生提出“是谁借”、“为什么借”、“借的经过”、“借的结果怎样”这些问题,提出了这些较简单的问题后,没人敢举手了。正当我问还有问题吗?有一只小手又举起来了。我心里嘀咕:还会问什么呢?一定又是重复问题了。可为了不打消她的积极性,我请她发言,只听见她问:“课题为什么要用‘借’字,‘借’是需要经过别人同意的,而在这个故事中是曹操中了诸葛亮的计,诸葛亮应是‘骗’箭。”当我听到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时,感到为之一震,一名小学生居然敢向老师发问,敢向教材挑战。我马上意识到,敷衍、搪塞都是行不通的,课前精心准备的教案也应搁置一下了。于是,我顺水推舟地说:“可书中明明用的是‘借’啊!这可是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呀!”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热闹了起来。不一会儿,一个学生说:“两军对垒,运用策略,不能说是诈骗,不然诸葛亮怎么能称得上是军事家呢?”又一个学生说:“从现在法律的角度看,十万支箭并非是一个小数目,诸葛亮犯了诈骗罪。”另外一个学生马上说:“不对,那也得分清什么时间,为谁服务呀!诸葛亮这么做是为了国家的利益,所以我认为这个‘借’最合适!”争辩声、讨论声、称赞声不断地传出。当我看到这一幕时,不禁感到一丝欣慰。正是由于我今天的包容态度,我今天的大度,才使得我对我的学生有了新的而且深刻的认识,也使得学生真正地感受到了民主的课堂氛围,因而他们的思维异常活跃。这使我不由得想起陶行知老先生的一句话:“创造力量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于是,我没有断然判定他们说得正确与否,而是对他们敢于大胆质疑,发表自己意见进行了表扬,学生个个喜形于色。“那究竟用这个字合适吗?课文中你会有新的发现。”这一过渡自然得体,使得学生乐意带着问题,饶有兴趣地去读文章,进行思考。课后反思质疑是创新的起点和开端。在语文教学中,要想拨动学生创新的琴弦,教师就应鼓励学生敢于向书本、老师质疑,从而培养思维的独立性。思维的独立性指的是思考问题时有独特的见解,具有个性,不盲从权威和书本的东西。独立性的培养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一个缺乏独立性的人是无法适应现代化社会需要的。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大多数学生是“疑而不问”,那些不善于质疑的人,一般学习态度懒散、知识面狭窄,而乐于发问的人却思维活跃,解决问题能力比较强。大文学家巴尔扎克说过,打开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一般地说,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归功于“如何”二字。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疑问,原有的知识经验与新接受的信息发生了矛盾,在心理上就会出现一种力求统一矛盾,使心理状态趋于平衡的要求,促进了思维的展开,一旦这种矛盾统一了,便得到了一种心理上的满足。质疑就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也是促其发奋学习的动力。有了质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追求。“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学生由疑而问,也是一个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过程。因此我们要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哪怕是一些幼稚、肤浅的问题。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在青年时期,就不迷信权威,面对着赫赫有名的苏家驹教授的论文,别人都不敢说他半个“不”字,可华罗庚通过独立思考后大胆质疑,并写了《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一文来驳斥苏家驹教授的论文,由此震动了数学界。这个事例告诉我们不要扼杀学生质疑书本的权利,而应鼓励,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因为质疑的过程闪现着他们的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