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课堂、三核心、整体化、周循环”教学模式工具高一历史组设计专题一第四节《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学案设计人:王小玲审核人:任杰序号:4班级:组名:____学号:___姓名:___学习目标:主要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学习重点:经济政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学习难点:通过历代专制王朝的经济政策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分析,更深刻理解当今国家经济政策对现今国家发展的影响。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问题发现(一)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1.重农抑商(1)含义: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2)目的:(3)影响:①实质:封建国家利用政治手段保持自然经济结构,维护封建生产关系。②积极作用:。③局限性:。2.政策(1)含义: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2)影响:防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中国落后于世界。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3.闭关锁国政策(1)含义:明清政府实行限制对外贸易的政策。(2)影响:闭关锁国政策(二)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1.根本原因:2.等一系列经济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二、合作探究——问题生成与解决1、古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没有合理性,对吗?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苏州风俗考》记载明代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材料二:《康熙松江府志》记载:“农暇之时,(松江)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材料三: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清王朝),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请回答:(1)材料1反映出苏州纺织业的哪些社会现象?这些现象表明的本质是什么?(2)材料2反映出的现象与材料1反映的现象是否相同?它对材料1反映出的社会现象会起什么作用?(3)材料3中的“时势”是指什么?“安于现状”和“人为地隔绝于世”反映了当时清政府实行怎样的政策?三、拓展训练——问题评价1.明代中期以后,私营手工业在许多行业取代以前占主导地位的官营手工业。这主要是因为()A.官营作坊产品有限B.私营作坊工人增加C.资本主义的萌芽D.商业经济的发展2.明朝丝织业中出现的机房被视为是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其主要依据是()A.使用机器生产且具有一定规模B.“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时受值”C.生产的目的是为了用于商品交换D.分工精细,生产有序3.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区。据此可以推断()A.①③B.①②③C.②④D.①②④反思小结:1、我的问题:2、我的收获: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大课堂、三核心、整体化、周循环”教学模式工具高一历史组设计四、古代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1.我国古代商业的发展与政府的经济政策政策密不可分。阅读材料完成问题:材料一:以海外之有余,补内地之不足,内地无足轻重之物,载之番境皆为珍品。是以沿海居民操作小巧技艺及女工针绣,皆于洋船行销,岁收入番岛银洋货物百十万入我中土……──《中国古代经济史纲》材料二: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尽入番岛,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即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至远之无方,故有四五千斤所造之洋船,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材料三: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商书》材料四: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发“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十四华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了望,违者死无赦。——《台湾外纪》卷12材料五:明代山西商人范世逵“占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