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长跑运动常见的心理现象一、研究目的中长跑运动是以有氧代谢为主的耐力性周期运动项目,是一个需要速度和耐力的综合性项目。它是中距离跑和长距离跑的合称。其特点是长时间的连续的肌肉活动,它要求在维持一定速度的情况下尽量减少能量的消耗,而且具有根据情况具备加速跑的能力。影响中长跑运动的因素很多,其中,心理因素对中长跑运动项目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大部分学生对于中长跑运动并不是那么喜欢,甚至他们参与中长跑运动的心理几乎都是消极的态度,有些学生为了课堂达标不得不去提高中长跑的成绩。为此,本文分析中长跑运动中常见的一些心理现象,并提出解决办法和建议,希望对于以后的中长跑的教学或参与者提供一点借鉴。二、研究方法通过访谈法了解教学或运动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分析这些问题,得出中长跑运动心理培训的必要性和教学训练中比较实用的方法。三、结果与分析教学或运动中存在的问题。由于中长跑运动属于枯燥、累的项目,除了专项的运动员和中长跑爱好者外,其他同学对待中长跑的态度都是消极的,参加运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应付考试。而且,在学校教学中,中长跑运动无法形成像篮球等项目的爱好共同体,没有良好的锻炼氛围;过于注重学生是否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评价,忽视了学生对中长跑运动的兴趣培养,缺乏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意识及“健康第一”观念的培养和引导,忽视学生心理健康观念的培养;过多的强调体质教育,不断增加负荷量,忽视了呼吸方法与体力分配的作用。这就导致学生对中长跑运动的恐惧、厌倦等心理的产生。在中长跑中,大部分学生都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前后程跑的速度相差悬殊,没有合理地分配体力,造成跑动中心理紧张,动作僵硬。针对以上问题在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几点措施:第一,采用200米或400米重复跑练习;第二,让学生根据摸底成绩对照《达标》看自己属于哪一档次,然后根据摸底中白己发挥的情况,在原基础上提高一至二、甚至是二档次的要求。练习中采用200米或400米四至五次重复跑的方法,每练习完一次均各白记录自己的成绩。控制跑速,培养学生跑时合理分配体力的感觉,在练习中逐渐减少休息时间,增加练习难度,以达到或接近全程中长跑的要求。(四)学生可能产生的心理现象中长跑运动相对其他运动项目来说是一项内容单一、枯燥、体力消耗大而且需要顽强意志品质的运动项目。运动员在训练中除了对身体素质、运动技战术的训练外,心理能力的训练也是非常重要的。一般运动员比赛的成功率70%归功于身体和技战术训练,30%归功于心理训练;而高水平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发挥,更是70%靠心理,由此可见,运动训练的水平越高,那么心理因素所起的作用就越大。但是在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往往忽略了对学生进行心理训练,但是,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学生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重要前提。学生最容易产生对中长跑运动厌倦的“极点”心理、“情绪低落”心理和“畏惧”心理。1.“极点”心理。当今大多数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其中意志薄弱和怕苦怕累者不会太少,这就使得学生对中长跑运动的兴趣不高,在练习中更是害怕“极点”的出现。在中长跑项目的教学中,首先,教师应向学生阐明“极点”出现的原因,第二次呼吸的生理学机制。其次,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心理训练中的自我暗示法――即当出现“极点”时,使用一些激励白己的语言(如“我可以坚持下去”“坚持就是胜利”“现在跑得很轻松,节奏不错,速度亦合适”“我能跑得动”等),以避免在第二次呼吸出现时“打退堂鼓”,进而达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或者教师鼓励学生间进行动作或者语言上的暗示,如在学生进行分组训练时,学生之间要相互竖起大拇指、挥手加油,甚至喊“加油”“坚持”等来鼓励同学。2.“情绪低落”心理。中长跑项目对学生的体能要求较高。对于那些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来说,当他们经过辛苦的努力之后,运动成绩提高得不是很明显,离达标的标准尚有一定差距时,难免会有消极情绪的产生。要使这部分学生保持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状态,当他们在练习时出现情绪低落的情况时,教师可故意地制造一些假信息反馈给学生,使他们以为自己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功,从而让他们产生一种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