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关于《社会生活的规则》的教学案例【教学背景】《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社会生活的规则”主要讲述了日常生活中的各项规则,通过学习使学生体察在现实生活中各项规则、制度的意义;形成自觉遵守各项规则的意识,做守法的好公民;增强社会责任感,做有责任心的社会主人。新课标强调为了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这些知识,而不是拼盘式地学习,就需要从学生的生活出发。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学会解决他们在生活所遇到的方方面面的疑惑与问题。翻开本单元,确实教材中所列举的大量案例、问题与学生生活是比较贴近的,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但我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由于书中所举的案例学生大多比较熟悉,如法律法规,包括交通法规,以及校规等学生都较为熟悉,而且由于平常强调的比较多而使学生麻木、熟视无睹了。学生在学习这一内容时,有点心不在焉,缺乏应有的兴趣了。根据“研究性学习”的学习理念,将学生置于一种主动探究并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状态,改变学生只是单纯从书本学习知识的传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来了解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所以我在讲这一内容时,特地寻找学生身边的,易被学生所忽视,但确实对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着很大影响的案例,来引导学生从内心上感受这些规则的意义、作用。【教学过程】在讲历史与社会七年级第七单元《社会生活的规则》中的“生活离不开规则”时。我讲到了规则的作用,举了交通法规对于保障行人的安全,以及各项规则、制度对于我们的作用。当我在上面讲的头头是道时,我发现学生好象对此提不起兴趣,无精打采的。也是,学生对于交通规则,法律的作用应该是熟悉的,而且接触的比较多,有点麻木了。怎么办呢?我忽然想到这时如果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和内心感受来体验规则的作用,效果是不是会好一点呢?刚好我所教的这个班级在楼梯旁,楼梯左边墙壁上挂着一块塑料牌,上面写着“上下楼梯靠右行,勿喧哗”,牌子有点破损了,上面的字迹也有点模糊了。关于这句话我平常也不怎么注意,学生好象平常上下楼梯也忽视了这条规则。这道楼梯比较狭窄,我们这幢教学楼东西两道楼梯,一道宽一道窄,窄的楼梯只能允许2—3人并排行走。有了,我马上对学生说:“我们今天通过一个活动来感受一下规则对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性,我们教室旁边的楼梯上有块牌子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哪一块?是不是请讲普通话这一块?”“不是,是这一块‘上下楼梯靠右行,勿喧哗’。”“没怎么注意到!”“大家在平时有没有很好地遵守这条规则?”“遵守它干吗”“就随便走走,那来那么多的规矩。”“好,今天我们就来搞个对比活动,来体会这句话对于我们行走安全的重要性。”“全班同学分成两大组,各一半,一组到二层去,另一组在楼下。楼上的往下走,楼下的往上走,就按照你们平常的样子2~3人为一排走。”学生开始行动。我还叫了一个同学给我计时。上面的同学一组一组的往下走,下面的同学一组一组的往上走。在结合处,学生开始乱了,上面的同学拼命往下挤好象生怕食堂里的饭菜被别人买完了,下面的同学拼命往上钻好象生怕上课迟到被老师批评,嘈杂声、叫喊声,乱成一堆,不行,得马上制止,否则要出事情的。“停。”我马上喊了一声。“下面大家退回到原来的楼层去,不过这一次上下楼梯我们按照这句话来走,上下楼梯靠右行。”这一次完全跟上一次不一样了,特别是到碰头处,大家自觉的靠右走,非常顺利的楼上的到了楼下,楼下的到了楼上,我还叫计时的学生报了时间,第二次明显比第一次快多了,实际上第一次没有完成任务,走了一半就被我喊停了。回到教室,我问大家的感受,其中一个学生说:“平常时候,也没有注意到这句话,今天我总算是真正体验了这一条规则的作用,否则那天出事情也不好说。”【教学反思】《历史与社会》是一门开放的课程,它在教学内容、评价方式和教学环境等方面,将给教师和学生的活动提供更大的空间。教学环境也从课堂的狭窄范围扩展到社会的广阔空间,并提供多种教学选择,强调社会实践,使课程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需要。《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在教学方法的改进上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