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级法学专业专升本考试刑法练习题1.关于罪刑法定原则有以下观点:①罪刑法定只约束立法者,不约束司法者②罪刑法定只约束法官,不约束侦查人员③罪刑法定只禁止类推适用刑法,不禁止适用习惯法④罪刑法定只禁止不利于被告人的事后法,不禁止有利于被告人的事后法。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第①句正确,第②③④句错误B.第①②句正确,第③④句错误C.第④句正确,第①②③句错误(正确答案)D.第①③句正确,第②④句错误2.下列哪一选项构成不作为犯罪?A.甲到湖中游泳,见武某也在游泳。武某突然腿抽筋,向唯一在场的甲呼救。甲未予理睬,武某溺亡B.乙女拒绝周某求爱,周某说“如不答应,我就跳河自杀”。乙明知周某可能跳河,仍不同意。周某跳河后,乙未呼救,周某溺亡C.丙与贺某到水库游泳。丙为显示泳技,将不善游泳的贺某拉到深水区教其游泳。贺某忽然沉没,丙有点害怕,忙游上岸,贺某溺亡(正确答案)D.丁邀秦某到风景区漂流,在漂流筏转弯时,秦某的安全带突然松开致其摔落河中。丁未下河救人,秦某溺亡3.下列各列情形中属于集合犯的是():A.甲某伪造货币并运输伪造的货币B.乙某组织了一恐怖活动组织并实施了杀人活动C.丙某是一邮政工作人员,某日其私自开拆别人的邮件并窃取了其中的5000元钱D.丁某虽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但常年进行非法行医(正确答案)4.关于共同犯罪,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由于行贿罪和受贿罪属于必要共犯,所以受贿者既构成受贿罪的实行犯,还成立行贿罪的帮助犯,属于想象竞合犯。B.甲将A(8岁)绑架到自己家中,并向A的父亲勒索财物。由于甲得知A的父亲己经报案,便打算杀害A.甲正在琢磨杀害方法时,甲的朋友乙到了甲家,甲将杀A的想法告诉乙,乙帮助甲杀害了A.甲乙二人构成故意杀人的共犯,甲的行为构成绑架罪,乙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正确答案)C.甲乙二人以共同实行抢劫的意思,甲对丙以暴力相威胁,夺走丙身上的现金1200元,其间乙到丙的另一房间取走财物4000元,甲、乙成立抢劫罪的共犯(数额1200元)乙另成立盗窃罪(数额4000元)。D.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要求行为人为当事人实施了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的行为。当当事人不同意毁灭、伪造证据,但甲强行替当事人毁灭、伪造证据的,由于不属于帮助当事人毁灭、伪造证据的行为,所以甲不成立犯罪。5.曹某1996年8月,因诈骗罪被判有期徒刑2年,1998年8月释放。2003年6月,因酒后开车,轧死一路人,对此案应如何认识?()A.曹某虽构成犯罪,但因为是酒后开车,可以从轻处罚B.曹某的行为已构成累犯,应从重处罚C.曹某未构成累犯,因前后两罪并非均为故意犯罪(正确答案)D.曹某构成累犯,因后罪在前罪执行完毕5年内所犯6.赵某教唆李某杀死王某,李某接受唆使后于深夜潜入王家,适逢王某外出未归,李某便将熟睡中的王某的妻子强奸后逃离。本案中,赵某的行为:()A.不构成犯罪B.属于意外事件C.应当从重处罚D.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正确答案)7.关于因果关系,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A.甲故意伤害乙并致其重伤,乙被送到医院救治。当晚,医院发生火灾,乙被烧死。甲的伤害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B.甲以杀人故意对乙实施暴力,造成乙重伤休克。甲以为乙已经死亡,为隐匿罪迹,将乙扔入湖中,导致乙溺水而亡。甲的杀人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C.甲因琐事与乙发生争执,向乙的胸部猛推一把,导致乙心脏病发作,救治无效而死亡。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是否承担刑事责任则应视甲主观上有无罪过而定D.甲与乙都对丙有仇,甲见乙向丙的食物中投放了5毫克毒物,且知道5毫克毒物不能致丙死亡,遂在乙不知情的情况下又添加了5毫克毒物,丙吃下食物后死亡。甲投放的5毫克毒物本身不足以致丙死亡,故甲的投毒行为与丙的死亡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正确答案)8.关于责任年龄与责任能力,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甲在不满14周岁时安放定时炸弹,炸弹于甲已满14周岁后爆炸,导致多人伤亡。甲对此不负刑事责任B.乙在精神正常时着手实行故意伤害犯罪,伤害过程中精神病突然发作,在丧失责任能力时抢走被害人财物。对乙应以抢劫罪论处C.丙将毒药投入丁的茶杯后精神病突然发作,丁在丙丧失责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