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戏曲教学之管见广西来宾市第一中学黄鹏内容提要:戏曲,是一门高度集中的综合性艺术,它融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等为一体,来展示一种风情或一种社会面貌。搞好戏剧教学可以从六个方面入手:首先让学生了解古代戏曲常识,积累素材;强化戏曲作品的朗读,品味人物的感情;找准中国古代戏曲教学的切入点,赏析文中的美感;抓住戏曲的矛盾冲突,品味典雅审美情趣;尝试演剧,让学生品味戏曲的魅力;六、拓展戏曲主题,激励学生写作兴趣。戏曲,是一门高度集中的综合性艺术,它融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等为一体,来展示一种风情或一种社会面貌。不同的人演绎不同的戏,一个个角色粉墨登场,在历史舞台上挥洒风流。每一出戏都是一方小天地,它是社会这一大天地的缩影、写照。认识了戏曲,也就认识了这纷繁世界的一部分。中学语文课本中,选入很多中国古代戏曲的名篇佳作,均有很高的鉴赏价值。戏曲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让学生领略中华灿烂文化的根本所在。现就中国古代戏曲的教学谈谈自己浅显的看法。一、让学生了解古代戏曲常识,积累字词、素材,为读懂课文打下基础在戏曲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了解以下古代戏曲常识,如中国古代戏曲的概念及包括的内容、特点和发展,特别是戏曲的语言特点等,这些内容都是学生必须了解的,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后,学生对戏曲的写法及特点有了大概了解,我们就可以进入戏曲教学了。戏曲作品中的字词是理解课文的最基本要素,语文基础知识掌握得好坏决定了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低。高中很多学生没有意识到这些,他们以为汉语是自己的母语,学不学都不会考的太差,因此对课本上字词从来不会记忆,且学习语文的氛围很差。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强调识记,可以让学生积累一些典故、成语、诗词等素材,以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如《窦娥冤》里的典故:苌弘化碧、望帝啼鹃、六月飞霜、东海孝妇;《长亭送别》里的典故成语:十里长亭、举案齐眉、青鸾等,化用诗句:“碧云天、黄花地”、“阁泪汪汪不敢垂”等,还有戏曲术语、元人口语、专有名词、方言古语……学生理解了这些字词,对读懂课文有很大的帮助。二、加强戏曲作品的朗读,在读中品味人物的感情,为赏析课文积蓄情感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品味作品语言、感情的重要途径,古代戏曲中最有特色就是语言的个性化,让学生多读更是不可或缺的一种措施。古代戏曲的语言比较通俗,多用口语;曲词富于抒情,具有音韵美。如《哀江南》中“离亭宴带歇拍煞”共十七句,其中只有三句不对仗,其他句子都是对仗的。曲词的字数、用韵、平仄既有一定的格式,又有衬字、赘韵、重韵、对仗的灵活运用,使得语言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具有流转回环的音乐美,可以达到因情赋声,以声1传情的效果。不仅唱起来上口,而且听起来悦耳,就是读起来也琅琅动听。鉴赏古代戏曲的语言,要在了解剧情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加以品味。品味其语意,体味其表达效果,体会其情味。明确作品的主题,如《窦娥冤》以超越现实的想象,写她的三桩誓愿,感天动地,一一应验,表现了她的负冤屈之深重、反抗之强烈,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牡丹亭》表现出了杜丽娘对爱情的坚定执著,《长亭送别》表现了人物的离愁别恨,《哀江南》则流露出了强烈的亡国之痛,这些都是读后的感悟。三、找准中国古代戏曲教学的切入点,赏析文中的美感戏曲是综合性艺术,其教学也得相应寻找多个切入点,条分缕析,鉴赏这种综合性艺术的美感。1、抓住戏曲的字词之美,突现戏曲的语言魅力。戏曲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其实是剧本的学习。剧本是一剧之本,是戏剧的基础,与其他文体相比,具有明显的特点,即:矛盾冲突更尖锐;严格遵守戏剧创作的“三一律”原则,人物、事件、场面高度集中;通过唱词、宾白、动作等来塑造人物形象,展示人物性格。剧本这种特殊的文学作品,具有其独特的文字之美,它体现在唱词、宾白之中。例如王实甫《西厢记》中写道:“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一看就给人淡淡的忧伤,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一系列带有色彩的意象为读者、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