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重塑教育新生态——“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专家谈”《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为教育信息化的中长期发展设定了目标、思路、任务和路径,是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十年行动指南。该规划将2020年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总体发展目标定位为“总体上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并将“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水平显著提升”列为2020年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发展目标,因此“十三五”时期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重点即“融合创新”。根据教育信息化各时期的发展特点,可将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历程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是建设阶段。接下来就进入第二阶段,即应用阶段。在这个阶段各级各类学校实现宽带接入互联网,信息化终端设备基本普及,具备网络条件下的基本教学和学习环境;教育资源服务体系全面建成,优质教育资源得到广泛共享;教师开始注重在引入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改变教学方法,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开始采用信息技术来提升教学质量和提高管理效率。虽然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和教学管理中普遍使用,但整体应用水平还很有限,融合程度不够,技术的引入并没有带来教与学的结构重组和模式重构。第三是融合阶段: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逐步凸显,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紧密融合成为发展主题,逐步引领教育教学的深刻变革和技术应用的不断创新。信息技术开始改变教学模式,学校和教育机构开始以信息化为支撑重构学校的组织结构。在这一阶段,教师积极组织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以“过程性评价”为中心来管理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学活动和教学内容的组织都是围绕着促进学生的学而进行。由此可见,我国教育信息化已基本进入第二阶段,正逐步向第三阶段迈进,因此“十三五”是非常关键的时期,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是这一阶段的发展主题旨在通过“融合”推动教学的变革,通过“融合”重塑教育新生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改造传统教学环境,突破边界,实现物理与虚拟课堂融合教学环境的变革是实现学与教方式变革的基础,为学习者提供更加便利、智能、有效的教学环境是未来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方向。在以往的建设中,侧重于多媒体教室、个人学习终端的建设,旨在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环境,构建信息化教学条件,满足教师、学生基本的信息化教学需求,在这种教学环境下,主要以“教材”、“教师”、“教室”为中心开展教学,教与学主要封闭在物理课堂内开展,教师、学生获取资源的渠道均比较单一,师生交流也非常有限。随着云计算、智能手机与电脑、声像视频多媒体工具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彻底打破了时空界限。网络学习空间是以教育云为基础的虚拟学习环境,网络学习空间能提供比传统物理课堂更丰富多元的教学条件。通过设施设备和资源的在线共享,突破传统课堂第1页共3页的边界,将传统课堂有序延伸到课下,将物理课堂和虚拟课堂有机融合,形成一个跨越时空界限、永不下课的课堂。在下一个五年,我们需要将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突破传统物理课堂的边界,汇聚智能教学装备和工具软件、资源服务系统、测试评估系统等,形成以云为依托的智慧学习环境。革新传统教学流程,实现技术、内容、方法的融合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主要包括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融合、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融合两方面内容:全面创新学习内容,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融合。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内容产生了很大变化,主要体现在内容本身的创新和内容载体的变革两个方面。内容创新包括电子课本资源创新、学习终端的普及、深入学科的教学资源,学习内容的变化不仅仅是把原有的资源数字化,更重要的是提供广泛丰富的内容服务和互动支持,使面向学习者为中心的自适应资源配置成为可能。践行多元学习方法,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融合。信息技术能够提供交互式学习环境和海量学习资源,利用信息技术变革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形成以“自主、探究、合作”为主要特征,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教与学形态,包括在线学习、混合学习、协作学习、同步课堂、翻转课堂等,其核心是推动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教学过程,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