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一个说话的机会廖玉琼一、案例背景简介:每一个班的学生都会有几个调皮、好动的。而且这些孩子往往总是会出现一些成人意想不到的状况,对于他们的“不听话”或是“故意捣乱”,成人有时就会急于的去批评孩子,特别是对于那些平时就很淘气的孩子,更是不会仔细去询问、去观察,而不问青红皂白的批评一顿。二、案例过程叙述:[案例1]在一次参加教学研究活动中,我上了研究课《认识液体》后,有一些实验器材需要整理和清洗,我找出那些下次上《把液体倒进水里》时还可以继续利用的材料,按照惯例摆放在后面一张空着的桌子上。然后叫来负责打扫实验室的同学做卫生,我去整理仪器了。突然想起同学们也许不知道我的意图就会扔了那些还有用的资源,我连忙从仪器室跑过来解释。正好我看见一群同学在那里围观,还有平时表现不好的小方正把那些液体端在手里。我想:坏了,他们准给浪费了!我连忙将他叫住,责问他:“为什么要动我已经摆得整整齐齐的材料?”还批评了他。他听后脸通红,委屈的小声的说:“老师,我,是想给您帮忙分类的。”这声音虽小,但却一下子触痛了我,孩子的用意是多么美好,而我没有表扬,却批评了他。于是我赶快向他说了声对不起,告诉他老师不知道他是想帮我,是老师不好。[案例2]我们学校是寄宿保育制小学,周末返校时一个老师告诉我:“你们班的陈林前天乘车时又没有给车费,他已经几次这样了。师傅很反感了,说他故意的。”我想起陈林同学原来表现是不好,本来每个星期有较多的零用钱,却还曾经有偷偷拿过同学的钱,不过上次经过我耐心教育和谈话后,一直表现还不错啊,难道这次又犯老毛病了?我对他的教育前功尽弃了吗?我连忙找来他问情况。他一看见我就垂下了头,我没有发火也没有批评他,轻轻的问:“你前天是怎么回事?”他也很明白我问的意思。小声说:“我上个星期把钱用完了,还有一次是不小心丢了。妈妈现在给我的钱很少了。”我耐心的询问:“那一周给你多少?你怎么用的?”他说:“一周给48元。从星期天晚上到星期五中午共15顿饭,每餐3元。来时妈妈送我上车给车费了,再留3元回去的车费。可是上周我的笔坏了,就用了。”我通过认真倾听后,我突然心里有种很酸楚的感觉。可怜的孩子一个星期见不到父母,还要自己照顾好自己,连一分钱的零用钱也没有了。同时我也为他现在的进步感到高兴,因为他已没有再撒谎向父母要钱了,也没有乱花钱了。我说:“那你以后每周来了就把车费放我这里,帮你保管,星期五你来取,有正当需要的时候就找老师借,怎么样?”他爽快的答应了。以后也坚持是这样做的……三、案例分析与反思:1、原因分析:孩子们都是活泼好动的,他们时常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但有时往往是出于好意,只不过是在方法上有些不妥当,当教师没有深入的调查、细致的观察,或是给学生一个解释的机会时,往往会错误的批评孩子。2、措施分析:通过这些案例,我也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要给孩子一个说话的机会,在自己说话或做事时,要先听听孩子的心声,了解他们的想法与感受,努力成为孩子真正的朋友。“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作为教师,我们应允许孩子尝试错误,让他们能够在错误中学习,在错误中成长。在孩子的错误面前,应采用积极的态度,既要让孩子明白其中的道理,帮助他们改正不好的行为,在方法上,又不能简单粗暴、夸大事实、乱扣帽子或是恐吓孩子等等。我想在孩子的错误面前,我们应采取以下几种态度:(1)观察与尊重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在面对孩子的错误时,我们教师要仔细的观察孩子,尊重他们的人格和权利。不能因为孩子年龄小,不懂事,就认为他们应当一切服从成人的意志,更不能以“老师为你好”为由,善意伤害孩子们的自尊,剥夺他们的权利,我们要在观察中引导,帮助他们改正错误。(2)宽容与帮助孩子做错了事,老师应满怀爱心的去开导他们,该帮助的就帮助,使孩子意识到老师对他们的关爱。这样,孩子在改正缺点的同时,会更加信任老师。在孩子的错误面前,我们要多些理解,多加宽容,多给帮助。(3)批评与常识批评也是教育过程中的一种必要手段。而在批评时,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