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创建高效课堂焉耆县第二中学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语文科目集体备课教案课题【第一单元综合性学习《脚踏一方土》】科目【语文】年级【九下】课时【三课时】授课教师【叶红】主备人【叶红】参备人【马玉萍、欧阳宏静、焦燕、田亚琳、杨冬梅】活动目标:1、通过此次活动,使学生从各个层面,对我们脚踏的这一方土地,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既了解现实层面的土地,了解它的历史和现状,又了解文化意义上的土地,看看土地在文学作品中和人的文化心理上有什么特殊的意义。2、通过搜集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土地资源现状,增强忧患意识,并借鉴我国历代管理土地的经验,调查本地土地使用情况,发现土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做到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沟通,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3.通过搜集与土地有关的神话传说、成语俗语、历史故事,使学生认识到土地对于人类的重要性。4.通过搜集与土地有关的文艺作品,了解土地的象征意义,并对“乡愁”“安土重迁”等文化现象有一个理性的思考。活动设计:本次语文实践活动,主要有两个工作:一、课外活动:(1)学生参照有关资料,制定调查方案,对家乡土地利用情况进行调查。(2)搜集有关土地的成语、典故、风土人情等方面的资料。二、课堂活动:演自己创作的小品;做演讲;做辩论。活动演示过程:第一课时活动一:诗文中的土地:主持人诗朗诵《地之子》(李广田)我是生自土中,/来自田间的,/这大地,我的母亲,/我对她有着作为人子的深情。/我爱着这地面上的沙壤,湿软软的,/我的襁褓;/更爱着绿绒绒的田禾,野草,/保姆的怀抱。/我愿安息在这土地上,/在这人类的田野里生长,/生长又死亡。/我在地上,/昂了首,望着天上。/望着白的云,/彩色的虹,/也望着碧蓝的晴空。/但我的脚却永踏着土地,/我永嗅着人间的土的气息。/我无心于住在天国里,/因为住在天国时,/便失掉了天国,/且失掉了我的母亲,这土地。请同学们赏析——这首诗中你认为最能让你有感而发的句子有哪些?为什么?你收集的关于热爱土地的诗歌还有哪些呢?请你也做朗诵。学生们自主发言。活动二:成语中的土地:请同学们展示,自己收集到的与土地有关的成语,并且解释它的意思,或者用这些成语写话。地大物博:谓国家疆土辽阔,物产丰富地覆天翻:形容变化巨大地广人稀:亦作“地广人希”。亦作“地旷人稀”。谓土地广大,人烟稀少地瘠民贫:土地瘠薄,人民贫穷地角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或彼此相隔很远地久天长:①形容历时悠久。②形容爱情永久不变。犹言白头到老地老天荒:①形容经历的时间长久。②犹言地为之老,天为之荒。形容极其感人。③谓改朝换代地老天昏:形容变化剧烈注重学生自主学习效果,着重新旧知识的检测1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创建高效课堂地灵人杰:谓人物杰出,盖因地之灵秀地塌天荒:犹言天塌地陷。形容盛怒地主之谊:《左传•哀公十二年》:“子服景伯谓子财曰:‘夫诸侯之会,事既毕矣,侯伯致礼,地主归饩,以相辞也。’”杜预注:“侯伯致礼以礼宾也。地主,所会主人也。饩,生物。”孔颖达疏:“致礼礼宾,当谓有以礼之,或设饮食与之宴也。”后因以“地主之谊”谓当地的主人对来客接待的礼节和饮食馈赠等情谊。活动三:传说中的土地:请同学们讲述自己收集到的与土地有关的历史传说,以及神话故事等。《寸金桥》的故事:寸金桥,座落在湛江市赤坎区西侧。始建于1925年,原为遂溪麻章区绅民所建。桥名含中华国土寸土寸金,不容外敌侵占之意,以纪念1898年当地人民的抗法斗争。1959年重修,重修后的寸金桥为水泥铺面单孔石桥,长19米,宽12米,两侧各立栏柱18根,桥西头立碑一方,记抗法斗争事迹始末,1964年2月国家领导人董必武来湛江,为桥题诗:“不甘俯首所瓜分,抗法人民组义军,黄略麻章皆创敌,寸金桥头自由云”。郭沫若也有“一寸河山一寸金”的诗句。1986年7月,市人民政府再修寸金桥,桥宽扩至22米、伸长24米,为水泥钢筋结构。桥两头分别竖碑一方,碑上分别记载董必武“寸金桥”手迹和郭沫若“一寸河山一寸金”诗句手迹,寸金桥为湛江市文物保护单位。《土地公的故事》福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