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应从“小处”着手上坪小学冯斌通过第一阶段的培训学习,我聆听了许多专题报告,专家的讲座,坊主引领下的学员交流等。通过一月多的研修学习,我觉得在学校管理中,并不是总要抓大事,其秘诀反而是从“小处”着手更现实些。一、从自身的“小处”着手,身体力行,做好表率学校管理者的一言一行,都会映入教工、学生的眼中,所以我们在师生员工面前的言行举止都必须注意,哪怕很小的细节都要如此。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过“教师成为学生的指路人,并不在于他时时刻刻在传授知识,讲大道理,而在于他对人的态度,能为人表率,在于他在高度的道德水平。”对管理者也是如此,也许你不经意间的一个眼神或话语或举动都可能对师生员工产生或好或坏的影响。管理者的习惯是一“小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不管这个习惯是好是坏。既然是习惯,那不是朝夕之间形成的,而是经过长期有意识的重复之后产生的。所以习惯一般是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的。作为管理者,我们必须审视自己的习惯,看一看它到底在师生心目中会产生什么反映。如果是好的,那我们就应该坚持并不断地强化它,用之于学校日常管理中;如果是不好的,那我们就得时刻注意它,尽量扼制它的重复。一句话,管理者应从自身的“小处”着手,把好的“小处”通过管理活动,潜移默化地传给师生,或者通过与师生交流自己的坏的“小处”,一方面通过师生生监督来不断克服自己坏的“小处”,从而不断地完善自己,另一方面,也让师生从反面知道它,让他们在平时生活、学习中加以注意和避免。管理者对师生良好表现的一个赞赏的眼神,一个轻拍肩膀,一个手势,都会令师生如沐春风;对师生的不良表现,管理的一个略带责备的眼神,一个轻拍肩膀,一个手势,也会令师生感到顿生悔意。二、从师生的“小处”着手,培养师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对管理者来说,新生注册的第一天,就是进行教育的绝好机会。一般地,新生注册时,总是有许多家长亲自送子女来校报到。管理者可以要求班主任一方面可以利用这个时机,多与家长交谈,为以后家校共同教育做好准备。另一方面也应注意学生的一些“小处”,如某某同学的头发太长了,某某同学的指甲太长了,某某同学穿的是拖鞋,某某的打扮太花哨了,某某的粗话太多了……等等,诸如此类的“小处”,要求作为班主任都可以当着家长的面指出,并希望和强调学生必须加以改变。老师的生日是一个“小处”。一个学校几十甚至上百个老师,如果管理者能记住每个教师的生日,并在其生日时,以各种方式表达学校的祝贺,提出对他(她)的要求和希望,老师会因学校的关心而感到高兴,从而在自己工作生活中更加努力。一位老师家庭遇到了困难,学校管理者通过工会或其他途径对其1进行慰问、劝导、帮助,这些都是“小处”,但正是这许多的“小处”积累起来,才累积成为学校文化、学校传统。三、从学校的“小处”着手,形成优良的校园传统文化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Zimbardo)于1969年进行了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辆,他把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后来,辛巴杜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呢,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以这项实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效应”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猖獗。一个窗户的风钩坏了、一个水龙头环了,管理者应该要求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安好;一名老师上课迟到几分钟,下班的老师在老师办公室而不是在教室;一名学生走在不应该行走的草坪上;一名学生在该做眼保操时玩手机或看故事书……这些都是“小处”,管理者都可以自己指出或提醒班主任。否则就如破窗效应一般,坏的“小处”会逐渐蔓延校园。当然,在注意学校一些不好的“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