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课堂语言艺术与有效教学教师的课堂语言,应从学生出发,也就是,不是教师喜欢说什么,而是学生喜欢听什么。就教学双方而言,“教”是为“学”服务的,是为“学”创造外部条件的。也就是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起主导的作用。而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语言点拨来实现的。教师的语言修养,是关乎教学成败的一个关键性问题,是调动学生学习情绪的“兴奋剂”。因此,每一个教师都必须重视课堂语言的锤炼,尤其是语文教师。语文教学,是语言的艺术。如果教师能用心锤炼,设计出体现人文关怀、充满教学智慧的语言,学生便会有如沐春风、情真意美之感。这便是“语文味”的充分体现,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的重要一环。1、设计精彩的导入语。“一般说来,课始五分钟,学生处于兴奋的初始阶段,呈上升状态;5~15分钟学生心理维持兴奋状态;15~25分钟内学生心理处于疲劳波谷,注意力下降。”(卿成《课堂教学结构》)。因此,在学生课始五分钟内处于的第一兴奋点上,用简洁、精彩的导入语,营造一个与课文内容相适应的氛围,从而开启课堂,引导学生登堂入室,其作用不可轻视。具有趣味性的导入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富于鼓动性的导入语,能有效调动学生的课堂情绪,使之跃跃欲试;带有启发性的导入语,能促进学生的智力活动,引起思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饱含情感性的导入语,可以起到缩小师生之间、学生与作品之间的心理距离的作用。总而言之,导入语叠彩纷呈,引人入胜,形式多样:问题引入式,数字对比式,诗文、名言导入式,情感导入式,谜语、故事导入式等等。数年前,我曾有幸听过钱梦龙老师上说明文《食物从何处来》一课,其导入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上课,他就提出一个怪问题:“今天早餐我吃了一个烧饼、两根油条,喝了一杯凉水,后来又吃了一个鸡蛋和一个苹果。谁能告诉我,我吃的都是食物吗?无论是或不是,都要讲出理由来。”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纷纷抢着发表自己的意见并阐明理由。以这种提出问题的方式导入新课,引起了学生思考的兴趣,促进了学生思维的运转,也使得课堂气氛活跃,比简单地提出“什么是食物”要精彩多了。曾看过这样一则《春》的导入语:曾经有个盲人乞丐,胸前挂块写有“自幼双目失明”字样的牌子,沿街乞讨,可很少有人肯施舍与他。一次,他遇到一个穷困的诗人,诗人称自己身无分文只能送他一句话。奇怪的是,自从诗人在那块牌子上添了一句话后,人们变得乐善好施,纷纷慷慨解囊了。请同学们猜猜,诗人送他的究竟是一句什么样的话?……诗人赠送的话是:春天来了,可我什么也看不见同学们,这道理其实很简单:谁都认为春天是美好的,这个人居然连万紫千红的春天都看不见,自然是最值得可怜值得同情的。现在就让我们来学习朱自清的《春》,具体感受春天的美好吧。导入新课的方法很多,只要我们肯花心思去设计好它,一定能起到很好的课堂效果。2、巧妙设问。巧妙设问是打开学生理性思维的金钥匙。注意课堂提问的技巧,是提高学生情绪智力重要的一环。教师的课堂提问,不是交谈时的随想而问,而是事先精心设计好的有价值、学生有兴趣的思考题,具有明确的目的性、针对性和启发性。课堂设问,应该由浅入深。例如,我指导一个老师上《阿里山纪行》录象课,就是用“问题教学法”析读课文:“①哪些句子交代了作者的行踪?②作者依次介绍了哪些景?这些景有什么特点?③哪一句话概括了作者对阿里山的感受?”对于这些问题,学生通过阅读、讨论,不难在课文中找到答案。轻松解决这几个问题后,老师自然而然地点拨学生学习游记的一般写法——“移步换景,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然后在此基础上,用“整篇文章中你最喜欢,最欣赏哪些句子哪一段?请简单说说理由”这一设问,引导学生品味作品的语言美。这个教学环节既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亮点。(此录象课获市一等奖。)课堂设问,还应该形式多样,生动活泼。例如:我上《鼎湖山听泉》一课,在引导学生赏析作品的语言美这一环节时,我不是问学生“哪一段写得最美”,而是问学生:“你最欣赏哪些句子、哪一段?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