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括号教学设计一、教材及教学内容分析“去括号”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整式的加减》第5节。本节课是从已有的知识构建回顾出发,遵从情景引入的理念,灵活地、创设性地处理教材的一节课,不仅可以让学生体验自主求知的学习兴趣,还充分发挥本小节小教材大运算、严密代算推理的特点。从注重双基、揭示知识发生过程着手,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功能,更好地发展学生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和表达的能力。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去括号是中数数学代数部分的一个基础知识点,是以后化简代数式、分解因式、配方等知识点当中的重要环节,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接受该知识点存在一个思维上的转换过程,所以又是一个难点,由此不难看出,该知识点在初中数学教材中有其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二、学情分析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基本掌握了有理数的乘法分配率及合并同类项,对字母表示数已具有一定的认知水平,并有观察、分析、比较情景中问题的情感体验与经历。但是去括号本身存在一个思维上的转换过程,学生在进行去括号时,可能会忘记改变(或不改变)括号内每一项的符号,或括号前有数字因数的时候,学生会忘记把数字因数与括号内的每一项相乘,出现漏乘现象,因此,掌握去括号的关键是让学生理解去括号的依据,并进行一定的训练,引导他们每一个运算步骤都要有依据的重要性。相信学生能很好地掌握,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在具体情景中体会去括号的必要性,能运用运算率去括号。2.总结去括号的法则,并能利用法则解决简单的问题。(二)过程与方法目标探索和寻求去括号的法则与合理解释,形成分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提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愿望与能力。(三)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组织教学,让学生体验只有用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态度才能学好数学的情感。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去括号法则及其运用。难点:括号前面是“-”或有系数时应如何去括号。五、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探索——归纳——运用”的教学模式,通过直观教学,由数字到字母逐层深入,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六、授课时间:45分钟。七、教学流程图综合以上各方面的分析,紧扣教学重点,力求突破教学难点,达到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置为以下几个环节:八、教学过程教学步骤师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复习旧知,承前启后1、什么叫同类项?2、叙述合并同类的法则。3、有理数的乘法分配率是怎样的?4、化简:a+(2c+b―a)―(2b―c)。教师活动:1、老师提问。2、问题4你会化简吗?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老师的提问。1、通过复习,对旧知识进行一次加深和巩固。2、问题4中由于有括号,学生暂时无法正确化简,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问题一:教室里原有15位同学,后来进入了20位同学,再后来又进入了10位同学,这时,教室里一共有多少位同学?教师活动:1、你可以用几种表达式来回答这个问题?这几个表达式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与区别。由数字入手,学生容易理解,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参与教学活动,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教学步骤师生活动设计意图①15+(20+10)②15+20+101、联系:它们等值。2、区别:①式有括号②式没有括号。3、从①式到②式叫去括号。4、把①、②式中的数字换成相应的字母,变成③a+(b+c);④a+b+c,它们之间又有怎样的联系与区别。2、从①式到②式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3、如果把数字换成字母,你能说出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吗?学生活动:观察、思考、小组讨论、互相交流,发表见解。由数字转入字母是为了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字母也可以用来表达运算式,从而为归纳括号前面是正因数的去括号法则作铺垫。(三)探究新知,归纳总结1、探究括号前面是正因数的去括号法则。由前面所学的知识可知:a+(b+c)=a+1(b+c)由乘法分配率可知:教师活动:1、让学生用乘法分配率去括号,然后观察、分析。2、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法则。3、对学生的不抓住学生的认知特点,利用乘法分配率去括号,再用图解法逐一表示,通过对比、观察来讲解,目的是让学生能渗透1复习旧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