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鸭蛋汪曾祺教学目标1、读文,理清思路,感受作者闲适自由的文风。2、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感情。2、品味语言,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3、了解中华传统节日,提倡保护传统文化。教学重点1、深入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感情。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教学难点品味语言,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联想畅谈生活多媒体出示题目中的关键词“端午”“鸭蛋”,请学生说说自己第一时间所想到的。老师可以示例。当“端午”遇到了“鸭蛋”又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让我们一起学习汪曾祺的回忆性散文《端午的鸭蛋》。二、初读感知文意1、资料链接: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行文风格闲适自由。语言上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nào记事》散文集《蒲桥集》等。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扫清字词障碍。(链接灯片)3、学生大声读课文,要求尽可能读出文章的风味情趣。三、默读理清思路默读课文,试概括文章各段的段意,理清文章思路。学生思考,交流看法,自由发言。明确:第1段:介绍端午的种种风俗;第2、3段:说鸭蛋,写家乡鸭蛋的名声、特色;第4段:写端午的“鸭蛋络子”;第5段:写吃鸭蛋、玩蛋壳;第6段:补笔。文章的题目为“端午的鸭蛋”,课文先从端午的风俗谈起,然后介绍家乡的鸭蛋——高邮咸蛋,最后涉及正题,写端午的鸭蛋。板书:端午风俗——家乡鸭蛋——端午鸭蛋四、研读体会文风(合作探究)1、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为什么要先写端午节的风俗?作者笔下的端午节有哪些习俗?请大家默读课文第1段,抓住关键词,圈点勾画,把这些习俗筛选出来。明确: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从文章思路来看,先谈端午风俗很有必要。文题为“端午的鸭蛋”,因此,首先必须先写端午风俗,从各地均有的风俗写到家乡独特的风俗,再写到“十二红”,写到“咸鸭蛋”,于是水到渠成地转写“端午的鸭蛋”;从写作手法上,先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端午”的气氛,就为文章主体“鸭蛋”预设了一个合理的背景;作者在文中大谈家乡端午的种种风俗,这正是他闲适自由的行文风格的体现。2、怎样理解第6段的补笔?文章结尾为什么要要引用囊萤夜读的故事,是否离题太远?明确:从结构严谨来谈,可以去掉,因为与中心相距甚远;从写作风格来说,不必去掉,因为这是汪曾祺散文自由闲适的特色。学生再次读文,体会风格,老师小结:汪曾祺长于江南,定居于京城。翻阅他的作品,不乏风和日丽、小桥流水的江南秀色和小四合院、小胡同的京城一景,极少见到雷霆怒吼、阔大无比的壮观场景。他凭着对事物的独到颖悟和审美发现,从小的视角楔入,写凡人小事,记乡情民俗,谈花鸟虫鱼,考辞章典故,即兴偶感,娓娓道来,于不经心、不刻意中设传神妙笔,成就了当代小品文的经典和高峰。(小叙事闲适自由)第二课时导入:上节课,我们初识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理清了作者的行文思路,也体会了作者闲适自由的行文风格;这节课,我们要和《端午的鸭蛋》亲密接触,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揣摩作者情感,品味文章语言!一、评读理解鸭蛋从《端午的鸭蛋》这一题目,我们可以知道作者重点在于写鸭蛋,一枚小小的鸭蛋到底有着怎样的魅力,让作者对其情有独钟。(一)请大家仔细阅读文章的2-5段,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评点汪曾祺家乡的鸭蛋。试以“这是的鸭蛋,因为(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为句式说话。参考答案:①名声远播的……,因为“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其中“肃然起敬”和“特别标明”两个词最能体现“高邮咸蛋”的名声。有点调侃,有点自豪,也有淡淡的幽默。②与众不同的……,因为“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还”、“不如……多”、“成批”写出了自豪之情。“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喜不已。”③历史悠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