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四边形法则”教学的探索乐昌市第一中学陈高田(陈高人)摘要:高中物理入门的最大障碍是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所有的教材都是先探究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然后再推广到其它矢量。“力”对高一学生来说是最关键的一个矢量,但却不是最容易掌握的一个矢量。许多高一学生接触到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时感觉很不适应。那么,能否反其道而行:从其它区更容易理解的矢量入手,总结出矢量运算的规律,再推广到力呢?高一学生最容易理解的一个矢量是“位移”。位移的定义是“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位移的合矢量与分矢量之间的关系很自然地体现“三角形法则”。“力”也是矢量,那么,合力与分力之间是否也满足“三角形法则”呢?针对这种情况,本人提出如下教学方案:从“位移”过渡到“力”,从“三角形”过渡到“平行四边形”。关键词:降低难度、力\位移、类比、三角形法则、平行四边形法则正文:高中物理入门的最大障碍-----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力学是物理学大厦的支柱,也是贯穿整个高中物理的主线。1999年3月IUPAP代表大会通过的决议五指出:“物理学————研究物质、能量和它们的相互作用的科学——是一项……”(注1)。由此可见力学的重要,正因为如此,上世纪80年代以来人民教育出版社推出的四个版本的高中物理教材:甲/乙种本、91版本、01版本及新教材,前三种版本的高一物理都把“力”放在第一章。但是,高一新生甫一上来就学习“力”,必然要学习学习“受力分析”、“平行四边形法则”,初中习惯了标量,现在要习惯矢量,一下子跨度太大。同时,由于现在的初中数学对三角函数的要求降低,对作图的要求也降低了,因此,学生很难掌握运用“平行四边形法则”并进行受力分析.可学生只有掌握了“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高中物理才算入门,这门槛的确有点高。许多学生一上高中被当头一棒打晕,严重影响以后学习物理的信心和兴趣。物理被称为高中最难学的科目。怎样降低难度一直是高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可能正是这个缘故,新教材各地的版本都把难度稍低且更加形象运动学放在第一第二章。。这样处理有利于降低初中和高中之间的台阶,有利于学生逐步适应高中物理学习。但这并没有降低学学习“平行四边形定则”的难度,学生学到这部分内容时依然感到困难。“平行四边形法则”教学的难点————学生自主探究困难很大在旧教材中,“平行四边形定则”是通过教师课堂演示讲解,得出平行四边定则的结论,然后再安排验证性实验验证。在这样的教学程序中,学生是被动的。新课标实施后,各个版本的新教材都把探究性教学放在首位。探究就需要猜测,教师受其影响,出现一种这样的倾向:“什么问题都要求学生猜,似乎学生不做猜测,就不是进行科学探究。”(注2)新人教版也采用探究式实验教学:让学生在自己原有“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的知识基础上,通过“猜测、实验、归纳、总结”的探究过程,自己得出“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的合成”所遵循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我个人认为:让学生“猜测”且“自己得出”“平行四边形定则”有勉强之嫌。由于缺乏猜测的基础,学生在事前根本无法猜测合力与分力之间的关系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也难以独立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测”。新人教版增加了“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垫了个小台阶(以前的旧教材也是这个思路)。但实际上从“直线”到“平行四边形”跨度还是很大,难度并没有降1低。“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相似于代数加减关系,让学生感觉还是在标量的圈子里打转。(在我个人的物理学习阶段和17年的高中物理教学生涯中,还从没有见过哪个学生能够从“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猜测“平行四边形定则”。)“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对降低探究“平行四边形定则”的难度并没有多大作用,其规律仅是“平行四边形法则”的简单结论,粤教版省去这一环节也有其道理。粤教版教材也采用“探究性”实验教学。在第三节《力的等效和替代》中学生在理解合力与分力等效的基础之上,通过实验得出合力和分力,做出合力及分力力的图示。学生通过研究它们的图示,“可能得出”平行四边形法则。教师在第四节《力的合成与分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