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幼儿自主学习的小小空间教师们在学习性游戏区域的环境创设和材料的提供上应创设一个能吸引幼儿并能根据幼儿的需要进行变换、顺应幼儿发展的“活环境”。根据幼儿在活动中的所需及时提供有效的材料,支持幼儿按自己的想法作用于环境,调整、丰富和发展自己的认知水平,帮助幼儿达成更高的需求,让环境创设和材料提供真正顺应幼儿的发展。1.材料的提供要具有适应性。同样是“折”这个来源于手工区的材料。小班,孩子小肌肉发展还不成熟,我们就可以考虑大而粗的东西作为我们“折”的材料。如:手帕、围巾、衣服,袜子等。中班,同样是“折”,我们可以投放不同质地的纸,按照一定的控制线对折、对角折、折成简单形状等。大班,我们可以进行复杂的折纸活动,折纸组合。还可以将折和画结合起来进行造型活动。2.材料的提供要具有丰富性。孩子的兴趣点不同,这就要求区域材料的丰富多样,而材料的丰富多样取决于区域内容的多姿多彩。比如观察区:根据季节的变化投放幼儿观察的对象,并根据幼儿年龄特点设计相应的观察记录表帮助幼儿发现和分析。如:春天,种子发芽:植物生长过程,可以设置土里、水里、沙里等不同条件下的生长实验材料。秋天:观察树叶的形状和变化,提供实物和图片配对、制作树叶书签、树叶分解实验的材料等等。3.材料的提供要有层次性。同一个年龄段的孩子在能力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所以即使同一种活动的材料也要考虑到孩子能力强与弱的操作空间。例1:小班数学区与生活区综合的一项活动:“给小动物喂食”。第一层次:按照动物嘴巴上颜色的标志,给小动物喂相同颜色的食物。第二层次:按照动物嘴巴上颜色和大小的标志给小动物喂食。第三层次:按照动物嘴巴上面颜色、大小和形状的标志给小动物喂食。在一个班级里面,开始孩子都会停留在第一层次材料的操作上,教师将第二层次的材料同时出现,并不要求孩子一定完成,但很快孩子就达到了第二层次水平,当然不同孩子发展的速度不一样。这时出现第三层次材料,能力强的孩子很快也能在探究中完成,并很满足地告诉同伴,孩子们会在相互学习中不断提高。例2:小班的“动物朋友”的学习性游戏区域可以为幼儿提供一次性台布剪成的小裙子、各种动物斑纹、动物纸样、小剪刀、各种颜色的粘贴纸等,能力一般的幼儿可以用教师剪好的动物斑纹给小动物穿花花衣或是装扮小裙子,能力较强的幼儿可以自己用小剪刀剪下一块块斑纹进行装饰动物或小裙子,体现了材料提供的层次性,然后幼儿可以穿上装饰好的小裙子进行表演,体现了材料提供的趣味性和多功能性。满足了不同孩子发展的需求,同时也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4.材料的提供要具有探究性。科学区:“磁性”的发现。教师可以提供很多尝试磁性吸力的实验材料。有木头、回形针、铁钉、塑料、布、纸等等。孩子们可以将他们在实验中的发现在记录表中写或画下来。还可以提出一些深层次的探究要求:当铁制品太大,磁铁吸不住时怎么办?磁铁包上布后能否继续吸铁?两块磁铁在一起一定是相互吸引还是相互排斥?丰富的问题情境可以引发幼儿不断地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有困难的情况下,教师需要创设孩子相互交流和自由对话的空间,尊重幼儿自己探究的习惯,切不可随意打扰或提供帮助。当幼儿向老师提出援助时,教师也需要注意用材料的支持或改变操作方法等策略启发幼儿自己解决问题。在幼儿区域活动中教师还必须及时观察幼儿在每个区活动的操作兴趣和停留时间,在调整材料的同时,可以适当调整区域场地的大小,以满足孩子活动的需要。幼儿园区域活动是教师为幼儿自行发展而准备的小小空间,为孩子准备丰富而合理的环境材料又使这个小小空间变得大而广博,我相信幼儿园区域活动将成为幼儿园个体化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其关注每个幼儿发展的实践价值将引领我们深入的研究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