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昼夜交替现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2、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过程与方法:1、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且进行验证。2、做好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收集的证据。3、根据实验的情况修正自己的解释。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有根据的解释是重要的。2、认识到同一个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3、培养主动探究,积极合作的态度。教学重难点:重点:提出昼夜交替的假说,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假设,并尝试解释。难点:学生自行设计实验,用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说;用示意图的方式表达假说和实验现象。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分组材料:去掉支架的小地球仪、手电筒、科学记录本、记录单。教学过程:一、引入引导学生根据经验回顾自然界有昼夜交替现象。师:太阳东升西落,地球上就有白天和黑夜。当阳光照射到地球上的时候,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图片,你看到了什么?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昼夜”。昼夜为什么在有规律的交替(板书昼夜交替)。地球和太阳怎样的运动可能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呢?。今天我们也来当回小小科学家。出示,1、太阳东升西落,昼夜现象。2、太阳照射地球的情景,请学生观察。这时地球表面的明暗有什么变化?——这地球表面上一半是亮的,就是白天,一半是暗的,就是黑夜。(设计理念: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关注我们身边的日常现象,进入研究状态。)二、推测假设昼夜交替的假说1、师:请同学们交流一下,说说并且画一画我们的观点。提醒学生注意在描述的时候:标出地球、太阳的名称,用箭头表示运行的方向。2.收集学生的假设: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课件出示相应的假设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③地球自转;④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3、师:有好几种观点,到底哪种情况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我们来模拟实验研究。(设计理念:设计这一教学环节是为了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并且运用到以前学过的知识,对出现的科学现象做一个大胆的猜测。课件的运用使得学生的前期概念最大程度的呈现。对于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有促进作用。)三、模拟实验昼夜交替的模拟实验1、出示实验器材。师:(1)把地球仪当作地球,用什么来代替太阳呢?(2)观察到什么,才能说明“地球”发生昼夜交替现象?(3)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认识材料与模拟对象的相似性(4)师指导:为了观察更清楚,在球上贴红点作标记,怎样才能让红点处,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用实验的方法检验假设。(5)实验指导:如果模拟太阳不动地球绕着转的情况注意指导地球不应该自转。引导学生关注日地的运转情况。(6)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实验并记录,教师巡视、交流沟通。课件出示实验要求1)作标记:在地球仪上贴红点(2)实验中地球仪不要转动太快,手电筒不能随便乱动。(3)认真观察:红点处昼夜变化时“太阳”和“地球”在如何运动。(4)完成实验记录表,作解释。昼夜交替实验记录表假设运动方式图示能否出现昼夜交替……(设计理念:课件提示实验要求,帮助学生有指向性的开展模拟实验研究并且良好建立模型和实物的有效联系。)四、汇报交流请小组同学上台交流示意图并解释。教师引导发现有几种不同的方法。学生上台实物投影展示、交流(设计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小组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五、小结1、师:经过前面各小组的交流。我们一起来有根据的再次分析一下: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有多少种可能?2、在没有新证据前,前面有哪些有关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说暂时是正确的?3、请同学们分析一下,在这些能够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中,有什么共同特点?教师出示课件,引导学生观察四组模拟实验教师出示四种模拟地日运行效果示意图:。(设计理念:四组模拟实验的课件有层次的出示,从手电、地球仪等材料的实物模拟过度到地日运行模拟,从学生的认知层次出发,两级模拟和学生的认知有了整体的衔接,帮助学生整合已有的概念或正在逐步形成的概念,开始形成有阶梯结构的认知。)六、总结延伸1、通过今天的学习,谈谈有什么收获?2、师:请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