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课堂关注发展追求高效——如何组织毕业班学生进行有效复习初探古店学校陈德文联系电话:13990202116众所周知,小学生在毕业前夕,都要经过一段紧张的总复习生活,这段经历将直接影响着他们以后的继续学习和发展,特别是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小学数学的教学现状及与应达到的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着实令人关注!尢其是学生毕业前的数学教学一直是小学界公认的“重头戏”,其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对知识的浓厚兴趣和强烈追求才是他们再次腾飞的双翼!再次发展的源泉和动力!那么,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总复习课的现状又到底如何呢?一、总复习意义漫谈1、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小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识事物的能力处于学习历程中的“萌芽发育期”,在小学学习特别是总复习中所形成的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以后全面发展的必备条件之一。2、自主学习能力的需要。教师通过有效组织,引导学生将教材中的知识结构内化为自主的认知结构,从而达到“缩小高级知识与初级知识之间的差距”,在总复习阶段中以“局高临下的”、“立体式的”、“全方位、辐射式的”认知视角,通过重新整合旧知识,所形成的综合学习应用能力,对于获取新知识而言,更有“超白金”价值。3、中小学段衔接的需要。小学毕业后,学生将迈上一个新的人生舞台,而旧知识的终结点对于新知识的接受点将起到一定的催化作用。经过有效复习,梳理和整合出一些最为核心的理念、原理、策略及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用这些基本的知识框架统率其他小知识点,最终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银玲、辐射效应,这种效应具有“生产性”、和“移植性”,其蕴藏的解决问题的“杀伤力”是巨大的。诸如有些中考甚至高考中的考试题只要通过必要的引导与讲授,运用小学数学知识是可以解决的,原因在于经过有效引导与训练,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思维模式和再认知能力。例如:微软公司面试题:为什么下水道的盖子是圆形的而不是正方形的?(摘自《读者文摘》2004年第10期)4、良好学习习惯的需要。通过有效地引导、点拨和强调,可以在复习阶段集中强化培养学生养成从宏观的角度、以联系的观点、运用辩证的眼光、选择独特的策略意识来审视旧事物和旧观点的认知习惯;还可以培养其书写格式、勤于反思、细心认真、学以致用等学习习惯,更会增加后续学习中必要的的自信心和求知兴趣。5、教师终身学习的需要。截至今年,能完整带完一轮新课标教材的教师不是很多,各地小学一至六年级中途“接力棒”式的数学教师大有人在,容易出现对于总复习中的个别知识点的认识不统一,甚至出现就某个知识点高段教师向低段教师请教的现象,有些知识需要我们把关教师再认识甚至重新学习,总复习甚至成为个别教师自我重新学习的良好契机。反思:1、复习的目的和意义在复习中好落实吗?2、在平时的单元教学结束后,你认真组织学生复习过吗?3、对于每单元后的“整理与复习”,你是如何处理的?二、有效组织复习的原则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在总复习课中,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更为重要,小学数学总复习1的特点是面广量大,内容繁多、时间紧、任务重,再加上新教材编排本身固有的编排特点,诸如“淡化概念,重视能力;安排课时少,层次坡度大;知识起点低,要求高”,容易产生教学现象中的“驼峰现象”——两极严重分化现象(雪困生和学优生)等等一系列后果。在这种背景下,如果能有效引导学生复习,就能使我们的复习课更有针对性、时效性、更贴近学生实际,给新课标教材的小学结尾部分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在实际的复习教学中,组织学生复习应立足于以下几个原则:1、总原则:宏观着眼、微观着点;培优固本,发展能力;2、分原则:(1)复习过程应有时效性。复习内容的繁杂和教学时间的有限,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上既要追求“纵向有高度”,又要追求“横向有密度”,达到“事半功倍”效果,要有举一反三、触举旁通的教学意识。(2)复习内容应有目标性。在引导学生整理复习时,应着眼于“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原则,围绕“知识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的认知规律,开发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