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志教授从脾胃论治高血压病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冯志博;白洋【摘要】高血压病是心血管系统常见病、多发病,多归于中医“眩晕病”范畴。中医传统上眩晕多从肝阳上亢、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痰湿中阻及瘀血阻窍论治。李立志教授在秉承传统基础上,结合现代高血压人群饮食结构及规律,生活节奏及情绪,环境等特点,主张脾胃为眩晕发生发展之生理、病理枢纽,总结以脾胃为中心的高血压病论治五法,即:健脾疏肝法、健脾化湿法、健脾养血法、健脾化瘀法、健脾温肾法,获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期刊名称】《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年(卷),期】2016(014)004【总页数】4页(P438-441)【关键词】高血压病;李立志;从脾胃论治;经验;眩晕【作者】冯志博;白洋【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100091;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10009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4.1;R255.3·经验交流·高血压病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我国心脏病总死亡的首要病因[1]。近年来,中医中药在高血压病的治疗及其并发症、死亡率降低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中药可以抑制高血压病病人交感神经系统的活性,改善其平滑肌的收缩功能及内皮功能,从而维持病人血压平稳[2]。同时,中药在扩张中枢性及末梢性血管,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病人血压、心脏及血管的平衡稳定中也有显著效果[3]。依据高血压病病人自身体质差异进行辨证分型,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不但可以使病人血压维持在正常水平,同时可以有效缓解高血压所产生的临床症状[4]。李立志教授为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主任医师,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内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亦是我国著名中西医结合学家、中国科学院陈可冀院士的学术继承人。从事心血管病临床及研究近三十年,在心血管疾病的诊治上积累了较丰富经验。现将其从脾胃论治高血压病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总结如下。对于高血压病的中医病机认识,历代医家侧重点虽各不相同,但大都从肝论治。李立志教授在秉承传统以肝为中心治疗高血压病的基础上,结合脾胃与肝之脏腑气血的特殊关系及现代高血压人群饮食结构、生活节奏等对脾胃功能的影响,主张以调理脾胃为切入点,以脾胃之气血阴阳偏盛偏衰及肝阳、痰浊、瘀血之形成为抓手,对高血压病进行辨证论治。脾胃为高血压发病及病机生成、转化、预后的启动性因素和枢纽,李立志教授认为脾胃在高血压发病中的作用可以总结为如下几点。1.1脾胃为升降之枢纽脾与胃互为表里,脾气主升,胃气主降,两者相互配合,使人体气机升降有序,是气机升降的枢纽,气机畅达的重要条件;同时,肝主疏泄,主升主动,调畅气机,司一身气机的升降出入,同时也协调脾胃气机升降。若脾胃气机升降失常,可致肝失条达,肝气郁结,气郁化火,耗伤肝阴,风阳易动,上扰头目,可发为眩晕。《类证治裁》云:“良由肝胆乃风木之脏,相火内寄,其性主动主升;或由身心过动,或有情志郁勃,或由地气上腾……以致目昏耳鸣,震眩不定”。1.2脾胃为内湿之源《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喜燥恶湿,可以升发布散水液,使之上行下达,维持水液代谢平衡。《丹溪心法》云:“无痰不作眩”,若脾气虚,一方面运化水液功能失常,升清降浊失司,另一方面导致脾阳虚弱,不能蒸化水液,都可以导致水液在体内停聚而产生水湿痰饮。湿性重浊,泛溢肢体,蒙蔽清窍,遏郁清阳,清阳不升,发为眩晕。1.3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脾气健旺,则运化正常,气血生化有源,脏腑得充,脑髓得养。若脾气虚弱,则气血生化不足,水谷精微不能上输于头目,致清窍失养,或脾失健运,痰浊内阻,风阳夹痰,上扰清空,皆可发为眩晕。《景岳全书·眩晕》云:“原病之由有气虚者,乃清气不能上升,或汗多亡阳而致,当升阳补气;有血虚者,乃因亡血过多,阳无所附而然,当益阴补血,此皆不足之证也”。1.4脾为推动、固摄之原动力脾气亏虚,则推动和固摄血液的功能下降,导致血液运行不畅,血液瘀滞不通,形成瘀血,影响气血的运行,脏腑失于濡养,机能失常,生机受阻,势必影响新血的生成,脑失所养,发为眩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