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逸的南国风”教学设计课题名称南方民歌鉴赏科目音乐课型新授课课时一课时(第1课时)一、教材分析《飘逸的南国风》是高中一年级人民音乐出版社《音乐鉴赏》第二单元《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第五节《飘逸的南国风》。本课将主要欣赏学习云南民歌《弥渡山歌》、浙江民歌《对鸟》。它们均具有鲜明的南方音乐风格特点:婉转、细腻、抒情,歌词都比较含蓄,善用比、兴,结构短小精悍;体现出南方人民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及人的性格特征。二、学情分析学生音乐基础较薄弱,对民族音乐的了解比较片面,特别是对民歌知识了解甚少。大多数学生不喜欢民族音乐,但学生对音乐充满好奇与热情,喜欢唱歌并有一定的演唱能力,多数学生能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简单的模唱《弥渡山歌》,能初步感知南方民歌的旋律、结构、歌词等音乐特点,。2、能初步辨别南方民歌与其他民歌的异同。【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学唱、探究与小组讨论等活动,引领学生感受南方民歌婉转、流畅、抒情的风格特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南方民歌的学习,增加学生对南方民歌的兴趣与喜爱程度。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对南方民歌风格特征的理解和掌握。【难点】聆听、模唱《弥渡山歌》,感受体验南方民歌的风格特点。五、教学方法为了使学生更为主动的达到本节课的目标,我将使用图片展示法、小组合作法、比较法贯穿整个教学,倡导对音乐作品整体性的感知与体验,设计具有探究性和启发性的问题,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分析歌曲,使每个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充分体验音乐的魅力。引导学生感受与理解音乐作品。六、教学流程1以歌引路引歌识曲识曲辨音辩曲思缘体验民歌风情品鉴南国音韵判别地方民歌归纳民歌特点八、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以歌引路——体验民歌风情(一)师生互动1、师:妹娃我要过(guo)河(ho),是(si)哪个来推我呀?播放宋祖英维也纳演唱曲目《龙船调》。2、说一说你所知道的民歌歌手,唱一唱你所知道的民歌。(小组)1、生:是(si)我(wo)来退你嘛!2、小组讨论,演唱一两句自己所知道的民歌。师生用湖北方言互动模仿民歌《龙船调》歌词,用轻松愉快的方式,使学生走进民歌意境。二、新授引歌识曲——品鉴南国音韵(一)、民歌概念1、识一识提问:什么是民歌?(出示课件举例说明)(1)口传心授(2)劳动生活中形成(3)方言演唱(列举北方、蒙古、西北等地区民歌)(一)、民歌思考并回答什么是民歌。能准确的理解民歌的含义,为南方民歌的学习做好准备工作。2(二)、弥渡山歌1、听一听师:课件出示中国地图,介绍民歌区域划分,聆听《弥渡山歌》。(民歌在云南同样也展开了一幅特定的画卷)。2、介绍弥渡2、画一画(1)提问:旋律上令你们最深刻的是哪一句?演唱“伊——娜——”指导学生画出旋律线,并将学案进行展示。(2)讲解渐强减弱、延长音并范唱。(3)播放《小河淌水》《蝴蝶泉边》强化引腔概念。3、想一想比较三首民歌,南方民歌结构短小精悍,师:全曲共几句(8句),哪一句是重点?(花轿抬起走过来)5、分析歌曲的:起——平——落。4、练一练巩固后16分音符,教师示范节奏并演唱歌曲。5、唱一唱带领学生模唱《弥渡山歌》,总结歌曲特点。(歌词、旋律、节奏)(三)、《对鸟》1、比一比(1)出示中国地图,走进浙江,播放《对鸟》(2)解释方言“吤呣”等,并演唱。3、从歌词、旋律、曲式上观察与《弥渡山歌》有什么共同点?(歌词、旋律、结构、调式)1、听一听聆听《弥渡山歌》2、画一画(1)聆听并小组讨论画出旋律线。(2)模唱“伊——娜——”,分别集体、个人演唱。(个人——个人)(3)聆听比较引腔1、模唱《弥渡山歌》。3、想一想读一读歌词,思考歌词结构等特点4、练一练分小组为歌曲打节拍,巩固后16分音符。(小组——小组)5、唱一唱跟唱《弥渡山歌》,模唱旋律。(个人——集体)1、比一比(1)模唱温州乐清方言(2)思考《对鸟》与《弥渡山歌》的共同点从歌曲的歌词旋律节奏等特点通过比较、讨论等活动,体验和探究南方民歌音韵与特征,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具体形象生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