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情境教学法是最受孩子们喜爱的一种教学手段。它能顺应低年级小学生的发展规律,点燃智慧的火花,滋润情感的幼芽,让他们显示各自的聪明才智和潜在的力量,从中获得认识的快乐,创造的快乐,道德向上的快乐,成功的快乐。因此,在实践中笔者做了一定的探索和尝试,试图通过在课堂中优化情境教学法,寻找到与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教与学的方式。一、在对话中领略情境美“没有人,艺术便是黑夜。”这是题写在北德意志博物馆大墙上的名言。其实,在语文感知活动中对课文的阅读也一样,没有人,课文同样是黑夜。正是师生对话式的感知活动,才照亮了课文;反过来说,课文是通过被感知拓展照亮师生阅读的。言语情境就是这样一个期待着你去参与其中。参与创造的召唤结构,吁请你进入它呈现的视野,用你的全部内存与之发生一问一答、来来往往的对话活动。在情境教学中,师生间恰如其分地交谈,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会不知不觉地进入情境。案例:儿童诗《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教学片段片段(一)师:老师演夏天姐姐,小朋友喜欢演什么就演什么。(夏天小姐姐走进学生)想变点什么?生:我想变一只蝴蝶。在花丛中穿梭。师:美丽的花蝴蝶,你好啊!生:夏天小姐姐,你好!师:花蝴蝶,你可以实现自己的愿望了。(师选6位同学演三丛花儿,花蝴蝶在花丛中快乐地飞舞着)师:花蝴蝶,你快乐吗?生:我真开心。师:带着这种感情,再说说你的愿望吧!生:(再次动情的扇着翅膀)我想变一只蝴蝶。在花丛中穿梭。师:想演花蝴蝶的小朋友一起读读这句,体会体会。片段(二)(全班学生演荷叶,并配以舒缓悠扬的音乐)师:可爱的小池塘长满了绿绿的荷叶,开着美丽的荷花,荷叶静静地举着,像一柄柄大伞,小鱼在下而做着游戏,雨点在荷叶上唱着欢乐的歌。(采访学生)荷叶弟弟,小鱼儿在你脚边游来游去,你不觉得烦吗?生:不烦不烦,我喜欢它们还来不及呢!师:荷叶妹妹,雨点儿打在你的身上,你不疼吗?生:不疼,雨点儿滴答滴答。好象唱歌一样,我爱听这声音。师:荷叶妹妹,小鱼儿撞在你身上,你不疼吗?生:不疼,小鱼儿在和我做游戏呢!师:荷叶妹妹,荷叶弟弟,你们老这么举着,难道不累吗?生:我能给别人带来快乐,心里很满足。生:快乐要与人分享,就变的更快乐了。语文就是对话,语文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对话,是学生和文本的对话。它以语言情境的方式提供了充分的快乐学习之可能,老师与学生在生命的共振谐和、沟通对话中,呈现一种真诚平等的“你一一我”关系,使教育在真正意义上企及苏霍姆林斯基所期许的那种美妙境界:“学校是人们的心灵相互接触的世界”,“教育是人和人心灵上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是一篇儿童诗,展现了孩子们在夏天的美丽遐想,洋溢着浓浓的童真童趣。老师以夏天小姐姐的身份与学生交流、刘话。让学生感到学习文本的过程,生命成长的过程,一次情感经历的过程。通过虚拟的情境,让学生在情感世界里走一趟,用情感驱动了语文知识,使学生受到了“快乐需要与人分享”的含义。二、在图画中享受意境美图画是展开形象的主要手段,课文用语言描绘的情境,通过图画再现出来,一下子就变得那么具体,看得见也摸得着。因此,用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实际上就是把课文内容形象化,符合儿童对形象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认知特点。教师运用图画再现情境时不仅画而有“形”,还要有“境”,教师描述不仅要有“形”还要有“情”,这样,才能以“形”对学生的感官发生作用;“形”又激起“情”,学生也才有可能由此进入教材描写的情境之中。苏教版语文第一册《小池塘》一课是一篇形象生动、内容新颖、意境优美的散文,描写了春天到来时小池塘的明丽景象。课文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给人一种美的愉悦。赋予静态的池塘以动态和生命。这一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体验小池塘的美丽景色。围绕这一目标我是这样教学第二自然段的:师:小池塘看到些什么呢?它不会说话,但只要看一下它的眼睛就知道了,请小朋友读读课文,把你看到的景物画下来并涂上相应的颜色,好吗?学生边听音乐边认真的借助课文内容作画,十五分钟左右他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