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性探究摘要: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信息素养日益成为信息社会公民素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育在这其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但在此阶段与环境中,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堂有着玩大于学的潜意识,如何解决此类问题,本文就此点展开探究,对自己多年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总结和提炼。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有效;任务;学习信息技术作为新课程体系下的一门必修课,有着其独特的教学目标和课堂特点;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它在日常生活以及其它课程的联系中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浙教版信息技术教材上有这样一段话:信息技术课堂是以学生获取与学习、生活有关的信息,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的。但在初中阶段,无论是城区学校还是农村学校,部分学生进入信息技术课堂的快乐更多的是来源于他们面对计算机和网络的娱乐而非学习,他们希望老师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课让他们玩玩电脑游戏、上网聊聊天、做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样就造成了信息技术的课程目标与学生的内心需求成为了彼此矛盾的对立。如何解决这一对矛盾,更好的提升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与学的有效性,在有限的时间内放大课堂能效,本文就是对此进行的思考。1、课前教学软硬件的准备准备活动是一切正常活动能够良好有序开展的基础。教学前的认真备课是第一必要条件,也是重中之重。了解课程重点,穿插好课程难点,把握课程任务设计充分思考课程目标,这些已经是每个任课教师上课前的必修课,在此不再赘述。信息技术课程有着独有的教学环境:机房。解决好教学软硬件的各种问题,为教学的正常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一是做好机房的管理与维护工作。二是在课前做好检查工作,对不能正常使用的机器进行及时维修,保证上课的有序进行。信息技术课程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实践与操作,北仑区目前基本上都能实现一人一机的配备,但如果在教学中有计算机不能使用,那么既损伤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影响了正常教学的进程。但教学课堂千变万化,计算机与网络也是一个不稳定的因素教师需要掌握好良好的应变能力,即时改变教学策略。例如:采用小组四人共同两台计算机合作完成任务,选定组长对合作进行管理和任务分配,既发挥了组长的积极性,又促进了小组内的合作学习;对即时发生能解决的计算机问题联系课堂教学或进行复习回顾;对于一些计算机和网络的疑难杂症,教师平时也要善于积累。因为解决计算机问题的能力,往往有助于提升信息技术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知识形象和人格魅力。三是在课前要预设好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每节课之前往往同学们会早早的来到教室,他们多数是为自己本节课的各种上网,游戏计划来做准备的。那么教师在上课之前,一定要通过监控、屏蔽、断网等手段对学生进行管理,同时教师可以在黑板上或是屏幕上提早放出一些有兴趣的问题或是一些能够引起注意的程序,把注意力集中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上来。例如在浙教版八年级上《让网页有声有色》一课中,我在上课之前的大屏幕上就播放着一个满是特效的网站。同学们一进教室就发出了很多疑问:网页上会下雪?这不是一个气球在飘?谁正在打字?一个个问题,让同学们自然而然的打开上节课的网页,寻找着哪里可以加上黑板上的各种效果,这样的课堂何愁不有效啊!而反之如果教师没有做到这一点,课前放任自流,那么这节课学生的思想都会游离在游戏或是网络中,并且对于教师禁止他们做自己的事情产生极大的抵触情绪,这样的课堂教学就很难有效了。2、合理的任务设置信息技术课的“任务驱动”模式已经得到了普遍的应用。“任务驱动”教学通过教师将教学内容巧妙的任务化,驱动学生开展学习、探索活动,通过完成任务从而掌握知识或形成技能。这种教学形式非常有效,但我认为也必须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设计具有“诱惑力”的兴趣任务。“孔子曰: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探究它,想方设法知道其所以然。一堂课如果你有好的引入,但设计的任务平淡无奇,索然无味,那将是令人浑浑欲睡的一节课。记得浙教版七上《网上诺贝尔》一课中,我设计了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