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古诗词美之花绽放在课堂——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诗歌是一种纯美的文学样式。鉴赏诗歌就要领略诗歌之美。诗教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语文教育方法,在漫长历史长河中,古诗词独有的音韵美、意蕴美、含蓄美、意境美、语言美等特点,给人们带来无穷无尽的美的享受。中学语文的诗歌教学在继承传统的同时,面对着是电脑陪伴着成长起来的90后学生。在多媒体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古诗词之美,仅靠传统的吟诵和讲解、靠粉笔与黑板等方法,教学手段显得单一乏味了,很难跟上90后高中生的心理需求,难于激发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无疑为古诗词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使古诗词教学方法多样化。多媒体技术图文并茂、音画结合等特点能更直观、更形象地体现古诗词之美,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学习古诗词的美感。一、通过声音体现古诗词的音韵美诗词是韵文,它讲究对仗、平仄、押韵和节奏,具有音乐之美。而这种美需要把无声语言化为有声语言,才能体现出来。虽然传统的诗歌教学可以通过老师泛读和学生朗读,体现出来,但是还是很难达到运用多媒体达到的效果。一是有些师生普通话不标准,朗读不规范;二是很难做到配乐朗读,不易进入诗歌的情境。而多媒体的录音朗读,尤其是录音配乐朗读,不仅规范了古诗词字音的朗读,而且能够很快把学生带入诗词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到诗词的音韵美。难读难懂难理解又要求背诵的古诗词,适合先播放多媒体示范朗读。例如屈原的《离骚》,生字僻字很多,例如:陬、揆、搴、阰、茝、薺、蹇等字,讲方言的学生不易读准;骚体诗的节奏虽然每句三个节奏,但是每个节奏的字数并不相等,有的句子的节奏是“二二三”,有的句子的节奏是“三一二”,而有的句子的节奏是“一三三”,学生觉得不好把握,此外,诗句末尾都有“兮”字,“兮”字贯穿全篇诗,如何读出“兮”字的语气,学生也把握不准,听录音示范朗读后,学生不仅加强了字音的记忆,而且把握了这首诗的节奏和速度。多媒体的规范朗读,让学生跟着读顺读熟这首诗,为背诵这首诗奠定基础;还让学生了解屈原所描绘的政治理想,体会他所抒发的爱国情怀。有些古诗词虽然不难读,但是运用多媒体播放配乐朗读,能够创设古诗词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每个句子七个字,每句三个节奏,节奏很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可是这首诗的篇幅长,要是一口气读完,有些学生就不耐烦了,如果配上琵琶曲《春江花月夜》,优美抒情的琵琶声很快把学生带到课文描绘的秋江月夜境界中。学生在甜美的音乐境界中,体会作者对琵琶声的描写,以及所抒发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受;在甜美的音乐意境中,学生不知不觉听完整首诗的朗读,感受《琵琶行》全篇诗歌的音韵美,避免了长时间朗读产生的审美疲劳。运用多媒体的声音来体现古诗词的音韵美方法是多样的,除了给学生播放朗读录音之外,还可选好音乐来播放,让学生随着音乐来朗读,如柳永的词《雨霖铃》,可以播放送别曲,让学生来朗读体会;或者让学生来选配乐朗读,比如先分别播放甜美的《太湖美》、舒缓的《阳关三叠》、哀伤的《二泉映月》等,由学生来选和词的意境吻合的乐曲作为配乐,再个别或者集体朗读。绝句和律诗的音韵美是最突出的,刚靠读的停顿来划分节奏,还是不够清楚;如果在黑板上板书出来,又费时费力,而借助多媒体的投影仪,课堂上先进行文字投影,标注其节奏和韵脚,那诗词的音韵美就一目了然了。例如《山居秋暝》的节奏和韵脚: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又如杜甫的《登高》的节奏和韵脚: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如果说音韵美是古诗词的外在美,那么意境美就是古诗词内在美。而多媒体是如何表现这一内在美的?二、通过画面体现古诗词的意境美诗情画意是诗歌所追求的美好境界。这个艺术境界是由诗人的主观感情和客观物象结合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