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关注||网络直播虚假的人气+低俗的内容=繁荣?网络直播炙手可热,“钱景”甚被看好。继博客、微博、微信之后,直播或将成为互联网时代下一个利益丰厚的“大蛋糕”。但伴随着巨大商机的却是丑闻频发、乱象丛生。随着网络直播平台的爆发式增长,随之而来的是层出不穷的低俗化内容见诸报端,网络直播平台的人数成几何倍数增加,却被媒体揭穿为数据造假,虚假繁荣。网络直播究竟是如何“火”起来的?直播内容如何逃离低俗化?虚假繁荣的背后有什么内幕与利益链接?今天,小笔带你一起来揭开网络直播的“神秘面纱”。热考词汇【火】网络直播井喷的三大助力随着中国中产阶级群体迅速扩大,人们对文化娱乐的需求越来越旺盛,质量要求也逐渐提高,中国文化娱乐黄金发展的十年基本已经到来。助力1:网络直播的快速发展得益于网络环境的不断优化,4G时代的到来,流量成本下降,Wi-Fi高渗透,网速大幅提升,移动场景下让直播更为顺畅。助力2:软硬件及技术水平的提升,包括摄像头、录屏技术,直播技术门槛和成本逐渐降低,秀场娱乐以及电商网红的出现,进一步推动直播的普及与用户认知。助力3:90后、00后新生代消费群体、弹幕文化、直播三者高度契合也扩大了网络直播的需求。网络直播的发展模式正逐步形成。从长远的角度来看,直播平台的形式还是会长久的出现,而且会有越来越好的发展前景。【思】网络直播为何偏爱低俗化内容?起初网络直播的目的在于直播游戏内容,讲解游戏赛事进程,丰富广大玩家的娱乐生活。然而,随着直播平台的愈发火爆,直播渐渐地开始“变了味”。我们点开任意一家视频直播平台,几乎都可以看到花哨的界面、夸张妆容的主播以及奇葩的表演。近段时间在微博上引起热议的“吃货凤姐”吃灯泡等视频,就被众多网友质疑。为了“突出重围”,主播们想法设法迎合大众。网络直播逐渐变得无聊化、庸俗化,其内容大多是“娱乐为主,兼顾吹牛卖萌”,多数时候都是讲故事、要钱、唱歌。【问】观看人数等存在数据造假,为什么?去年9月,国内某电子竞技战队的队员,在一家直播平台直播的时候,其显示的房间观看人数,竟然超过了13亿人。无独有偶,部分直播存在主播、经纪公司、直播平台三方在人气值、礼物数等方面有造假的行为。为何造假?动力1:虚拟财富观众从直播平台买虚拟礼物送主播,主播拿虚拟礼物从直播平台兑换现金,直播平台从中分成。由于人们普遍具备从众心理,房间的在线人数越多,就会对新入直播间的用户造成一定心理暗示,使其更愿意参与互动以及送礼物。如此一来,主播和直播平台都有了造假的动力。动力2:打造“网红”“马甲”是直播平台的常客。直播平台想要打造一名“网红”,就要把她的房间往前推,必须要观看的人数达到一定量,因此常常为这个房间注入“马甲”。直播平台往往会在马甲数字上做一个级别性质的调整。比如说一开始的时候给20个,后来看到效果不错,坚持了100分钟,就会再给这个房间持续加入马甲,数据调整为200或300。主播买人气买粉丝,直播平台数据造假,虚火旺盛的直播行业用数据刷出了一片“繁荣”景象。深度挖掘网络直播低俗化,有其深层的内外因。对任何一个热点事件,都可以用此法解读,运用起来也更能体现深度。【内】网络直播内容低俗化的内在动力(主播视角)网络主播们之所以敢屡屡突破道德与法律的界线,是由网络直播的“眼球经济”性质决定的,网友的围观就意味着平台流量与打赏,在“月入百万”传说的刺激之下,网络主播使尽浑身解数,只要能博得网友的关注,哪还管什么法规条例、公序良俗。马克思曾说过:资本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会铤而走险;如果有百分之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人间一切法律;如果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下任何罪行,甚至被绞死的危险。”网络主播的利润恐怕要远超百分之三百,这也难怪乎他们如此出格乃至疯狂。【外】网络直播内容低俗化的外部诱因(社会视角)诱因1:网络直播是新兴事物,目前还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明确指出其应该“怎么为”、哪些“不能为”,这就给一些网络主播留下了打“擦边球”的漏洞。诱因2:直播平台自身监管不严,面对日趋白热化的竞争,一些直播平台为了吸引更多的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