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思考——对《孤独之旅》的案例陈述和课后反思《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强调,为了真正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其次,语文学科不同于其它学科最大的不同是文本都是精美、经典的文学作品。所以,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也应是多角度、多元化的,为了真正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充分利用好教材资源价值,教师要多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和文本平等对话,要在和文本的倾心交流中,从不同的视角读出文本的多元意义。而要完成一节优质的课堂教学,其前提则是教师在备课时,必须有自我对文本的深入、透彻、全面的解读。结合今年远程学习中对阐释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等相关理论的学习,我借助课文《孤独之旅》,做了有关思考和尝试。《孤独之旅》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课文向读者展示了主人公杜小康在放鸭生活中,战胜了恐惧和孤独而成熟、坚强的成长历程。作为写少年成长的小说,比较切合学生的心理和生活。所以教学中就要避免成人化的说教——即对主体过深、过抽象地对文本进行理论性的品论。而要从少年的视角解读。因此寻找文章的切入点和解读文章尤为重要。在对课文做了比较认真的阅读并在参照许多有关资料之后,我对教学重点放在了:1、完成多元化思维训练学生概括、提炼信息的能力。2、理解感知本文中环境描写和主人公的心理描写,并体会其对于主题烘托的作用。因此在讲课之前,导入阶段我先让学生谈对“孤独”一词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所理解的往往比较片面,那么文题的“孤独”又有何深意呢?带着问题我和学生一起进入了对课文的学习。其次,学生对文本深入解读的前提是对故事情节的感知。为了给后面环节的相关学习做好铺垫,也为了进一步训练学生基本的概括表达能力,并将“课文这一个个生动的例子,充分的开发利用其价值”。在这一环节的处理上,我做了以下尝试:从不同角度概括本文的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如从背景层面、从具体场景、从人物身份的转换、从小说情节、从小说主题角度等)。结合课堂上具体的教学过程而言。这一环节就似乎把学生难住了。主要原因是学生原来很少进行这种训练。一般课堂上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都是人物加事件加结果。而这次,学习中有点逆向思维,即将一个十分完整全面的概括“肢解”拆开为多角度的概括。加上自己在提问的设计上,表达也不是很简洁和准确,所以课堂上学生有点摸不着头脑,而且有“简单问题复杂化”之嫌。课堂提问:“本文可以从哪些角度概括故事,并作具体回答。”而且自己没有作示范。而学生除了回答有人物和情节等之外,就没了其它答案。为了课堂进度,我只好自问自答了,还可以从环境、人物身份、主题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编者的选编意图等等角度做思考。但由于学生的预习不够充分,所以学生对这些突如其来的新角度思考很不适应。课堂上我又似乎成了总导演兼主角。但我并不觉得很失败,因为至少通过这种尝试,给学生增强了一种多元化解读文本的意识,知道了原来看似最简单的概括能力也可以这样多角度去进行发散思维训练。众所周知,人的习惯性思维是十分不利创新能力的培养的。对于环境描写和主人公杜小康心理变化的探究,确定先提炼心理变化,并在这一过程中带入环境描写,但先不具体分析,只是让学生熟悉,为下步分析做铺垫。事实证明效果较好,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对环境描写的寻找和理解都很到位,并且能比较准确的归纳出环境描写的种种作用,从而较好的突破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最后结合学生的人生经历,谈了谈自己对孤独的体验和感受,使学生培养了敢于面对孤独,并在孤独中收获成长、勇气和思想。同时也明白了孤独和困苦中的考验,也是人生的一味良药。成长之旅的孤独,即忧伤也明媚。结合本次授课实践,再次加深了对阅读教学的认识,即要想学生真正体会课文中主人公的情感体验,首先要强调学生充分的阅读,独立的思考。阅读教学的理想状态应该是学生带着课文和自己的初步理解与感受,并走向多元对话模式。这也和《语文课程标准》所建议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